紅星村:創新求變今更“紅”

2020年07月09日07:05  來源:江西日報
 

  “小小羽絨大大的夢,夢無止境,勇敢去做。”在廬山市橫塘鎮紅星村的村史館裡寫著這樣一句話。這個區位優勢並不突出的小村庄,近幾年卻在農村電商領域異軍突起,小小羽絨服為脫貧奔小康增添動力。

  “再過一個月,我的5家網店就要銷售羽絨服了。”6月底,廬山市橫塘鎮紅星村村民黃孝星說。記者採訪他時,他正用手機把今年的十幾個羽絨服新款拍成照片,傳到他的網店上。

  “我准備了20多萬件羽絨服,今年下半年要大干一場,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黃孝星信心十足地說。近段時間,他請了十多個村民,用塑料袋把羽絨服提前包裝好,如果有客戶下單,盡量當天用快遞寄給客戶。

  黃孝星今年37歲,2003年大學畢業后到浙江、廣東等地務工。2009年初,他回村從事羽絨服產業,購買羽絨服面料、裡料、填充料等材料,請人設計、加工羽絨服,然后自己銷售。2018年12月,他成立了廬山市巴樂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實行線上線下銷售羽絨服。去年,他銷售羽絨服30多萬件,銷售額達2000萬元。

  “家庭貧困的村民優先到我公司務工,每人每天100元。”黃孝星說,“貧困戶家庭隻要有一人在我公司就業,全家就能脫貧。”

  紅星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4戶192人,除5戶五保戶外,其他貧困戶去年底已脫貧。“貧困戶有的開網店,有的在羽絨服加工廠務工,有的從事物流業,他們收入穩定,能致富。”該村黨總支書記查柏星說。

  紅星村是鄱陽湖邊的一個偏僻山村,人均隻有0.3畝耕地,且經常遭受洪澇災害,村民生活貧困。1987年,村集體創辦了一家羽絨被加工廠,后來羽絨被出現銷售難。1992年,村民徐德義接手加工廠,專門加工羽絨服,羽絨服俏銷市場。隨后,其他村民紛紛創辦羽絨服加工廠,形成了“家家都有縫紉房、人人都是銷售商”的獨特現象。

  家家戶戶生產羽絨服,但因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制約了羽絨服產業發展。2015年,該村開始建設羽絨電商產業園。經過4年建設,一期和二期工程共建標准廠房11.3萬平方米,299家企業入駐。今年,一名浙江客商投資6億元,建設創業園三期工程,預計明年5月竣工。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村民紛紛學著做電商,把紅星村生產的羽絨服放到網上銷售,成為遠近聞名的“淘寶村”。村民已開網店2000余家,去年網上銷售額突破50億元,僅“雙11”當天銷售額就超過3億元。

  目前,該村有羽絨服加工企業523家,年產值超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200余家。另外,還有各類配套企業60多家,帶動周邊地區近3萬人就業。“全村現有村民821戶,其中90%以上的村民家裡有人從事羽絨服產業。”查柏星說,“去年,我們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萬元,村民的日子過得比蜜甜。”

  記者手記

  “石頭地、光頭山、代代窮、戶戶難”,是紅星村過去的真實寫照。

  窮則思變。村民通過務工,有了資金和技術后就回村創辦羽絨加工廠。經過33年的發展,紅星村的羽絨產品從羽絨被轉為羽絨服,從“提籃滿村跑”“擺攤設點銷售”轉為“觸網銷售”,從在家裡加工轉為在創業園加工,興起了創業的新熱潮。

  產業富民是“創”出來的。紅星村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把羽絨服產業做得風生水起,形成了原料供應、羽絨服加工、電商銷售產業鏈,羽絨服產業已成為富民產業。(何深寶 林 雍)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