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谷:“空殼村”變旅游打卡地

2020年07月10日07:18  來源:江西日報
 

  來廬山的游客,如今多了一個好去處——廬山花溪。

  從廬山山下索道處出發,驅車15分鐘就能到達九江市柴桑區毛橋村。沿著6米寬的村道,步入綠植環繞村庄,一排排光鮮明亮的農家小院映入眼帘,沿路可見怒放的月季、玫瑰,往深處走,小橋流水,花溪潺潺,有網紅打卡地民俗蒙古包,還有穿插村舍的荷葉池塘……一座美麗休閑鄉村點綴在山巒之間,如徐徐展開的田園畫,讓一批批游客流連忘返。

  幾年前,毛橋村水陸不通,田地荒蕪、雜草叢生,是當地有名的“空殼村”。當地想依托廬山,打造鄉村旅游特色,經過三年的努力,這一想法變成了現實。毛橋村連續三年成功舉辦“藍莓採摘節”,每年吸引數萬名游客前來休閑採摘旅游,傾力打造的“廬山花溪”迅速走紅。誰能想到,這個當年的“后進村”,如今村級集體經濟正奔向100萬元大關。村民說,關鍵是村裡“能人”多﹔黨員說,因為有個好支書帶頭﹔村干部說,主要是村民觀念發生轉變。

  黨員眼中的好支書叫吳周成。2018年,他經過層層選拔,成為毛橋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吳周成就和村干部們自費到江浙一帶,看當地鄉村是如何發展的。這一趟回來,豁然開朗,吳周成墊付資金,聘請省級專業設計公司對全村域的發展進行整體科學規劃,確定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方向。近三年時間,毛橋村已然沿路成綠、亮化成景,舊貌變新顏。

  路通了,村美了,不少在外工作的游子想回家投資,發展農家樂和特色種養,毛橋村並不是“撿到籃子就是菜”,而是召開4次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經過討論、集體表決,最終決定與江西淘然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村集體以土地流轉等方式入股,每年旅游公司利潤的20%返還村集體,用於鄉村振興。

  村裡大力推廣“鄉土人才+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導農民入股,實現田園綜合體的共建共享。目前,全村成立特色產業合作社7家,農業公司1家,帶動300余戶家庭致富。

  村容村貌在變,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在變。“每年,村裡會拿出集體收入的5%至10%反哺建檔立卡貧困戶、特困黨員和因天災人禍返貧的村民。”在吳周成看來,讓困難群眾在鄉村振興中自然脫貧,才是長久之道。發展中的毛橋,堅持探索“黨建+”發展模式,堅持每周一次黨支部小會,每月兩次支部大會,用黨建的方法和形式解決實際問題,這種以“有形”抓“無形”的方式,也讓村民觀念改變不少。在一次拆除土廁所村民大會中,村裡“老刺頭”吳旱青帶頭在大會上表態,先拆他家的旱廁,“夏天蚊虫叮咬,蒼蠅亂飛,實在是和村裡美麗環境不搭。”這是村民觀念轉變的一個縮影。

  採訪結束,吳周成又與新引進的兩名優秀大學畢業生、合作社的專業技術人才,匆忙行走在阡陌之中,為大步走在小康路上的毛橋奔走著、忙碌著。

  記者手記

  把一個曾經水陸不通,蒼蠅亂飛的“空殼村”,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旅游打卡地,毛橋村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在於大膽創新,敢於“無中生有”發展旅游業。

  當前,新技術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供給形成新需求、新消費,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在發生深刻改變。小到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地方,要走向小康就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大膽闖出一條新路,開辟一片新天地。有“無中生有”的決心還不夠,還要因地制宜,隻有緊密結合自身特點和自然資源稟賦制訂發展策略,才能把區位、資源、人才等優勢轉化發展勝勢。(林 雍)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