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0日,“文化的力量——2020江西文化發展巡禮展”在撫州文昌裡歷史文化街區舉行。這時,一陣悠揚的古琴聲從鷹潭館內傳來,仿佛穿越千年的光陰,悠長悅耳,不由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好奇。
現場,江西省古琴學會會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脈琴社社長海月老師現場演奏,琴聲或剛柔相濟、跌宕起伏,或聲韻並茂、綺麗細膩,讓人如痴如醉。
在展廳中央,一張從龍虎山崖墓群中考古發掘的“十三弦琴”的仿制品古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據介紹,龍虎山崖墓出土的樂器有木琴和木扁鼓。木琴有兩件,出土時均放置棺蓋上。M2:17保存較好,M3:5琴尾殘斷。兩琴體形相同,系用桐木刳制,琴底板厚2厘米。M2:17,長166厘米,琴底板平整,琴頭翹起,寬17.5厘米,琴尾末端梭起,呈T形,寬15.5厘米,下橫軫孔十三眼。在琴頭起翹處,有弦孔兩行,行距3厘米,前行7孔,后行6孔,與琴尾孔相對,孔距相錯,孔徑2厘米。琴面呈“凹”面,隔成長方形音箱。M3:5,殘長174厘米,琴身中部有殘缺,殘缺部呈一弧形缺口,口長34、寬處6厘米。兩琴出土時軫柱、琴弦、琴面板均佚。在墓中還發現似“琴碼”木件。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木琴,其頭部的岳有七個弦孔。湖北隨縣曾侯乙戰國早期墓發現的兩把木琴名為十弦、五弦。而龍虎山崖墓出土的春秋古琴距今約2600年,為中國最早的古琴實物,且為13弦琴,音域寬廣。之前的史料顯示,十三弦琴出現在隋唐之后,而龍虎山崖墓出土的這張琴,把十三弦琴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海月老師說,古琴是文人的器物,也是我國最為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位列“琴棋書畫”之首、八音之尊,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在幾千年的發展和傳承中,因其蒼古典雅的音色品質與豐富的藝術表現力,一直備受古代文人推崇。古人都會在家放置一張琴,一方面有驅邪避邪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彰顯主人的文化氣質。此外,古琴的音色低沉,含蓄渾厚、余韻悠遠,對人心有非常好的撫慰作用,它的F調跟人的心臟頻率相接近,可以讓人們的心緒慢慢沉靜下來。
海月老師表示,龍虎山人杰地靈,是道教的發源地,中國最早的實物古琴又出自龍虎山,江西省古琴學會也與龍虎山和鷹潭有了不解之緣。當前,江西省古琴學會正在與鷹潭、龍虎山合作,通過舉辦高規格、高水平的古琴文化交流活動,來提升鷹潭古琴藝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古琴的藝術魅力被越來越多人接受和認可,讓“小眾”古琴文化走向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