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21時許,鄱陽縣昌洲鄉中洲圩發生潰決。這座萬畝圩堤內有15個行政村3.6萬人,村民的安危牽動著無數人的心。
三級應急響應,二級應急響應,一級應急響應。7月11日10時,省防指將應急響應提升至最高級。全省各級各部門行動升級、責任升級、措施升級。
村裡還有人嗎?他們住得還好嗎?他們有飯吃、有水喝嗎?
在滔滔洪魔面前,部隊官兵、黨員干部、社會救援力量眾志成城、爭分奪秒,開展一次次拉網式巡查,對受淹的每一個村庄、每一棟房屋逐一察看,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7月11日,記者趕赴中洲圩,目睹抗洪搶險一線一個個感人故事。
行動升級,迅速集結力量轉移群眾
大災面前顯擔當。
7月11日7時許,江西消防救援總隊出動上饒、新余、萍鄉、贛州、吉安、撫州等6個支隊155人緊急馳援,三四個消防救援隊員與當地村干部混編一組,救助被困群眾﹔
7時20分許,武警江西總隊機動支隊帶著大批沖鋒舟來了。僅幾十分鐘,一艘艘沖鋒舟像離弦之箭,向受淹村庄駛去﹔
上饒藍天救援隊、鄱陽藍天救援隊等40多人,與昌洲鄉村干部4人一組,搭乘當地的沖鋒舟投入搜救中﹔
鄱陽縣民兵、信州區民兵也來了……僅7月11日,就有1200人馳援昌洲。
“謝謝你們,我終於安全了。”82歲的昌洲鄉馬湖村孫家咀張金蓮被消防戰士從沖鋒舟抱下來后,他說:“我要趕緊給女兒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一同下船的殘疾人徐育龍說:“不是部隊官兵的幫助,我插翅也難飛出來。”
責任升級,逐村逐戶確保不落一人
南湖村是昌洲鄉唯一一個沒有與環形聯圩銜接的行政村,轄區內一甲、七甲、八甲、墩上等自然村全部被洪水淹沒成孤島。
“墩上發現村民,請速派沖鋒舟”“墩上發現村民,請速派沖鋒舟”,昌洲鄉鄉長范先軍電話裡傳來緊急呼叫。他與縣委辦副主任江艨,迅速協調鄱陽縣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韓飛、孫火勇組成小分隊前往馳援。
當沖鋒舟行至墩上自然村時,56歲的陳江德向小分隊拼命揮手,他大喊道:“我在這,我在這……”韓飛將沖鋒舟繩索拴在二樓窗台上,孫火勇伸手牽著陳江德從窗台爬上沖鋒舟。陳江德說:“我要趕緊出村,老婆和女兒都很擔心。”
當陳江德坐穩准備出村時,小分隊巧遇村干部陳水發、陳柳生,熱心村民陳文幫,上饒藍天救援隊邱水花、盧昱昇等5人前往墩上勸說76歲的王金枝。范先軍二話沒說,跳上沖鋒舟駛向王金枝家。
“這麼多人關心我,我再也不躲了。”76歲的王金枝擔心家裡的財產,之前與村干部玩起了“躲貓貓”。
舍不得13隻雞,堅守在家裡的64歲的陳德福,也被小分隊勸說上船了。
得知老家被淹,從上海趕回的胡趙鬆,引導消防救援隊把母親黃金鳳和8歲的兒子一起帶出。胡趙鬆說:“水都快淹到二樓了,我最近整夜失眠,謝謝咱們的好干部、好官兵。”
在馬湖村馬家組,69歲的徐遠勝與妻子守護著20歲的殘疾孫女,被武警江西總隊機動支隊帶出。徐遠勝說:“我和妻子年紀大了,自身難保,還要照顧癱瘓的孫女,我提心吊膽,飯都吃不下去,感謝救我的好心人!”
措施升級,安置服務周到又暖心
伴隨著一批又一批受災群眾上岸,守候在昌洲大橋橋頭的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隊隊員、藍天救援隊隊員等,紛紛上前搶著背老人、抱小孩、提東西,有的村民腳還沒落地就被送上了受災群眾轉移車,直奔三廟前一中安置點。
銜接如此順暢,得益於昌洲大橋旁邊一個臨時受災群眾轉移指揮部。坐鎮指揮的鄱陽縣副縣長李曉雲電話不斷、協調不斷、調度不斷。
在三廟前一中安置點,社會組織與專業組織相互協作,為受災群眾搭建臨時家園。
7月10日,上饒市志願者協會先后分兩批共27人進駐三廟前一中,為受災村民送去3萬元物資和后勤保障服務﹔
鄱陽縣紅十字會集結60名志願者在安置點為災民整理床鋪,分發早、中、晚餐﹔
三廟前鄉衛生院也派出4人組醫療團隊,24小時為受災群眾提供消殺、體溫檢測、基本醫療等服務﹔
…………
一項項貼心服務,一張張溫暖的笑臉。(陳化先)
患有小兒麻痺症的60歲的章罕保說:“感謝黨員干部的接力幫助,讓我坐著輪椅‘飛’出來了,我在這裡吃得很好,服務也很周到,大家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