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堤赤心

——感受防汛抗洪搶險救災戰場上的精神力量

2020年07月23日07:05  來源:江西日報
 

7月初,贛中北暴雨狂瀉,昌江暴漲!饒河危急!信江告急!承接贛地五河之水的鄱陽湖,水勢牽人心弦。

7月8日晚,距離昌江600多米的鄱陽縣鄱陽鎮桂湖村被洪水圍困,百歲老人王嬌蘭連夜被轉移至安全地帶。

守住圩堤!保護家園!

贛鄱大地進入戰時狀態,各級干部群眾不辭辛勞,不惜體力,不顧小家,與洪魔搶時間,與濁浪拼氣勢,在防汛救災戰場展現出堅韌意志、頑強作風,以及根植心底的使命擔當、家國情懷。

行走在圩堤上採訪,我們看到的,是一幕幕敢打敢拼、沖鋒在前的場景﹔聽到的,是一句句飽蘸真情、感人至深的話語。

透視這些動人場景、深情話語,是一顆顆不畏困苦、敢於犧牲、守望相助的滾燙赤心,那是我們奪取防汛救災攻堅戰最后勝利的有力保障!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這裡有細致救援不漏一人的暖心

圩堤決口,村庄被淹。頭等大事,便是緊急轉移群眾,保証生命安全。

7月9日以來,饒河、信江、修河及鄱陽湖先后多次發生編號洪水和超警戒洪水。

洪水沖破圩堤,直奔百姓家園。鄱陽縣鄱陽鎮桂湖村、鄧家村、道汊村等,鄱陽縣昌洲鄉南湖村、陳高村、北豐村等,永修縣三角鄉白沙村、樹下村、紅旗村等情況危急。

開展拉網式巡查,察看每一個村庄、每一棟房屋,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黨員干部根據防洪度汛人員轉移安置預案,迅速出擊,全力救援。

7月8日晚,問桂道圩出現決口。決口旁的桂湖村,成為洪水沖襲的第一個村庄。

“鏘、鏘、鏘……”眼看形勢不妙,桂湖村黨支部副書記、主任黃國林拿起銅鑼,一邊小跑一邊敲打,挨家挨戶喊叫:“洪水來了,往高處走,到圩堤上去……”

圍著村庄跑完一圈后,黃國林猛然想起,83歲的殘疾貧困戶孫秋梅和88歲的貧困戶黃四吉,兩人的子女都在外務工,獨自帶著東西轉移肯定不方便。於是,他與桂湖村第一書記寧先才迅速趕到兩位老人家裡,哪知,不管如何解釋,老人都不願邁出家門。眼看著洪水已經漫過膝蓋,時間緊迫,不容多說,在電話征得老人子女同意后,兩人一個背著一個托住腳,將兩位老人從家中二樓轉移至圩堤上。

整整一個晚上,輾轉於多戶人家,黃國林不記得背出了多少老人。其間,他81歲的父親打來電話責問:“你能不能幫幫忙,回家搬一下東西?!”“救人要緊,你們自己先撤離……” 從7月8日晚到7月10日下午,直到將全村最后一個村民、殘疾人黃淑芬送到安置點后,黃國林才吃上幾天來的第一頓熱飯。

洪水襲來時,正值夜晚,很多群眾已經入睡。轉移工作要確保萬無一失,就必須考慮到每一戶家庭、每一個細節。

中洲圩潰決后,在轉移群眾時,昌洲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丁峰與陳高村陳家小組組長陳鬆華發現,圩堤上沒有73歲貧困戶陳臘妹和她身患疾病兒子的身影。他倆火速趕至陳臘妹家,一邊叫喚一邊敲打門窗,可是,屋內毫無反應。十萬火急,他倆破門而入,叫醒母子兩人,簡單收拾衣物后,就一個背起陳臘妹、一個牽著陳臘妹的兒子,向著大堤奔跑。

負責在北豐村轉移群眾的昌洲鄉黨委委員、組織委員楊長和,因一時聯系不上結對幫扶的殘疾人貧困戶張坤紅,就騎上電動車直奔他家。由於天黑路滑,一不小心,人車翻倒在水溝裡。顧不上查看傷情,他一邊聯系剛取得駕照的妻子陳玉嬌驅車從縣城趕到北旺大橋,一邊用電動車把張坤紅和他母親送去會合。接到了張坤紅母子,陳玉嬌等著楊長和上車一起回家。楊長和卻急忙向妻子喊道:“你帶她們先走!群眾都沒轉移,我怎麼可能走?!”

忙著轉移群眾的北豐村村委會主任張振興,劃著小船經過家門口時,看著自己來不及轉移的鏟車、收割機全部被淹,心裡不由得打了個寒戰。沒有時間心疼,沒有時間搶救,他忙不迭地趕往下一戶人家,去轉移被困群眾。

修河三角聯圩發生決口后,洪水從南向北快速漫延。根據應急預案,永修縣三角鄉黨政班子成員迅速分頭開展救援。當天晚上,大家的電話幾乎被打爆,“貧困戶有沒有全部轉移?”“老人安置在哪裡?”“小孩都安全嗎?”……第二天碰頭討論下一步救援行動時,沒有一個人嗓子不是沙啞的。大家在發言時,不得不把擴音器拿到嘴邊,討論才得以進行下去。

白沙村98歲老人李桂花,身體虛弱,走路緩慢。在撤離時,63歲的村支部書記淦長海與李桂花的兒子輪流背著老人向圩堤轉移。從他家門口攀上高高的圩堤,僅僅200米的路程,卻足足花了十多分鐘。趴在淦長海結實的背上,李桂花禁不住落淚:“長海啊,你去幫別人吧,我自己可以走。”

持續數天的鏖戰,日夜不停的奔波,有了無數黨員干部在救援一線的奮力拼搏,鄱陽鎮、昌洲鄉、三角鄉等地群眾得以全部安全轉移。

攜手並肩 共渡難關

這裡有眾志成城全民皆兵的齊心

7月12日晚,修河三角聯圩發生潰堤、三角鄉群眾連夜轉移的消息傳來,永修縣城的志願者輾轉難眠。他們選擇前往同一個志願服務地——集中安置點湖東學校。

當晚,志願者黃燕趕到湖東學校,為群眾發放生活用品,幫助他們鋪床,並抽空向所在志願服務組織及時通報情況。次日凌晨,志願者伙伴們便送來了700份熱氣騰騰的早餐。

次日8時,放假在家的大一學生陳經亮來到學校,自告奮勇當起了志願者“臨時大隊長”。他搭設起志願者服務點,組織志願者有序開展服務,並在微信朋友圈、QQ群動員同學好友前來參與。

永修一中高一年級學生來了。他們送來了內衣、襪子等衣物,並主動接過工作人員手上的晾衣架等捐贈物資,在老師的安排下組裝好,將其分發至各個教室。

就在群眾陸續安置的同時,5天時間裡,先后有300余名志願者來到湖東學校開展服務。他們互不相識,卻有一個共同特點:有忙就幫、見活就干。

“鄉村兩級很多干部還在巡堤查險。沒有這些志願者的幫助,安置點工作不可能這麼井井有條。在這些熱心青年身上,我看到了災難面前大家攜手互助的感人畫面,也看到了年輕一代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三角鄉干部何喜梅欣慰地說。

遭遇洪水侵襲的驚嚇,目睹家園被毀的痛惜,讓部分安置群眾情緒變得焦慮。對他們而言,溫馨的環境、細致的服務,顯得尤為重要。

“饒豐昌洲一家親、兩地人民心連心”“您住得安心,是我們最大的心願”……在鄱陽縣饒豐鎮中心學校門口,橫幅上的親切話語,極大消釋了昌洲鄉轉移群眾心理上的焦慮不安與陌生不適。

“除了人在外地的,學校其他教職工全部主動返校開展志願服務。大家在與安置群眾交流的過程中,注重保持微笑,做好心理疏導,耐心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饒豐鎮中心學校校長陳善宏介紹,目前,鎮衛生院在學校設置了醫療點,志願者也進來開展心理咨詢,帶動群眾開展文體活動。

在這場防汛救災攻堅戰中,沒人甘當旁觀者,個個都是戰斗員。沿著圩堤走來,一路上,我們目睹了太多舍小家、顧大局的故事,見到了太多主動請纓、沖鋒在前的場景。

當洪水漫進家園的時候,昌洲鄉永平村養殖戶洪耀軍心裡清楚,120畝魚塘裡面的魚和上萬隻雞鴨,即將離自己遠去。沒有過多悲傷,他選擇留在自家的小賣店,為防汛救災工作供應日常物資,並戴上了“黨員防汛值班”的袖標,騎著電動車在村裡巡邏,支援鄉村干部轉移群眾,幫助離家鄉親看護家園。

看著身邊的干部、民兵巡堤查險吃不上熱飯,余干縣楓港鄉后塘村婦女主任江淑女和丈夫帶上自家的煤氣灶、電飯煲、水桶等,在楓富聯圩下順塘段的防汛帳篷裡建起了“戰地廚房”。每天凌晨4點,她就騎著電動車去買菜,准備為巡堤搶險人員烹制可口飯菜。可是,因為日夜堅守圩堤,她家裡的早稻卻遲遲沒能收割完。

在鄱陽縣城南面的饒河聯圩,從7月14日起,就多了上百名參加巡堤查險的青年突擊隊員。這支由省直相關單位青年組成的隊伍,迅速融入當地防汛工作,負責圩堤上23個責任段的巡堤查險任務。“為提升這支隊伍的專業性和戰斗力,我們請隊中兩名江西水利職業學院的教師為大家講授防汛救災知識。”省直機關團工委書記唐穎罡介紹。

爭分奪秒 攻堅克難

這裡有奮力鏖戰封堵決口的雄心

參加過2010年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搶險救援、2014年雲南魯甸抗震救災等大仗硬仗的李濱感慨道,中洲圩決口封堵工程的道路狀況之差,他還是第一次遇到。

李濱所在的中國安能集團第二工程局,其前身是機關總部設在南昌的武警水電二總隊。這支熟悉江西省情的隊伍,擔當了中洲圩決口封堵任務的主力軍。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7月9日21時35分左右,昌江流域的中洲圩發生潰決,鄱陽縣昌洲鄉全境15個行政村、2.6萬畝耕地遭遇洪水直接沖襲。彼時,安能集團正在中洲圩對岸的問桂道圩開展封堵施工。雙線作戰,人手不足,隻能臨時調度。安能集團第二工程局廈門分公司總經理吳詩銘和他的同事們,就是在這樣的緊急情況下接到搶險指令,從各地星夜馳援,奔赴鄱陽。

“10日上午趕到潰決現場后,我們抓緊時間查看水勢和地形,在電話裡向后方負責制作封堵方案的同事交代施工關鍵參數、注意事項。大概十幾分鐘時間,我們就基本確定了方案。”吳詩銘介紹,與決口處每秒3米的水速、伸腳可及的水面相比,大家更擔心的,是大堤狹窄、鬆軟的路面狀況。

封堵決口,石料運輸是關鍵。中洲圩堤上,大部分路段寬隻有4米左右,不僅后八輪進不來,連小型渣土車會車也存在困難。他們決定,選擇有條件的路段拓寬路基,設置會車點。

正式封堵之前,相關准備工作緊張有序開展:當地政府清理圩堤上村民堆放的家具,調度准備封堵工程所需的石料﹔安能集團聯系好動力舟橋裝備,為水上運輸大型機械作准備,並擇地拓寬路基,設置會車點,為即將到來的不停歇運輸奠定基礎。

各司其職,緊張運轉,准備工作始終在高效進行。兩天時間過去,一切就緒:從樂平等地運來的石料陸續堆放至石料廠,從周邊縣市調集的300余輛小型渣土車滿載待發,決口東線、西線共40余個會車點鋪設完畢。

13日10時許,隨著第一車石料拋入決口處,中洲圩決口封堵戰正式打響!決口處,人來車往,忙而不亂,一車接一車石料拋投入水,東西兩線推土機隔著決口比拼壓實進度。

與決口處緊張作業的場景相呼應的,是等候在圩堤沿線、綿延數公裡的小型渣土車長龍。“車輛在決口旁等著倒料,施工進度就快。反之,如果我們等車,進度就慢。”吳詩銘說。

路面狹窄,要讓車隊快速流動起來,需要精准掌握會車時間,這離不開科學調度。李濱的工作,就是現場指揮車輛,數好幾輛車出去,便放幾輛車進來。

“車輛調度不能出一點岔子,否則便會造成車隊通行不暢。”李濱說,在高溫悶熱天氣下,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人容易變得疲憊。在換班休息的幾個小時內,他經常是拿著一個礦泉水瓶墊在頭下席地而睡。

大型運輸車無法進場,石料運輸效率受限,隻能在延長工作時間上想辦法。為此,施工堅持人歇機不歇,日夜輪班,全力沖刺。

因為堤下村庄受淹斷電,晚上運輸最大的麻煩,就是視線不好。路面本就不寬,加上圩堤一側是昌江,如果駕駛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后果不堪設想。來自鄱陽縣枧田街鄉的司機邵建軍告訴我們,從石料廠到圩堤決口,跑一趟下來需要五六個小時。晚上車子開在圩堤上,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危險,有時還藏在暗處。因為長時間受洪水浸泡沖刷,大堤有些路段堤身變得鬆軟,加上受到渣土車反復碾壓,很容易出現塌陷。

“有一天凌晨,我坐在車上引導后面的渣土車,突然感覺后輪陷入坑中,幸好司機借著車輛慣性猛踩一腳油門沖了過去。”為保障后車順利行進,李濱立即下車查看路面。在手電筒的照射下,一個直徑約2米的深坑讓他后怕。經過一番車輛調度,並借助用動力舟橋裝備運送上堤的挖土車,塌陷路面隨后被填平。

趕工期,搶進度。圍堵現場,烈日暴晒擋不住忙碌的步伐,大家都是超負荷運轉而毫無怨言。

118個小時!這是中洲圩決口圍堵工程晝夜不停施工的時長。7月18日8時22分,在決口成功合龍的那一刻,現場掌聲雷動、紅旗招展,激動的笑容挂在每個人臉上。

提前實現合龍目標,為群眾早日恢復正常生產生活贏得了時間,施工人員說,一切辛苦勞累,都是值得的。

細細品味這些人與事,我們為大義無聲的高尚情操所感懷,為融在心間的家國情懷所打動。

汛情還在不斷變化,防汛救災攻堅戰尚未結束。在余干縣楓富聯圩上,前段時間因為圩堤塌方組織的千人大會戰的情景歷歷在目。縣、鄉、村三級干部以敬終如始的態度,日夜守堤,細心巡堤,全力護堤。

“現在仍處於防汛一級響應時期,哪怕暫時水位有所回落,沒有強降雨出現,我們也必須呈現戰時狀態、堅持一級標准。”余干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陳鋒的話,在大堤上回響。

【記者手記】

災難中挺起精神脊梁

圩堤決口,淹沒的是村落良田,挺起的是精神脊梁。這是我們沿著圩堤一路採訪的最深切感受。

防汛救災是一場全民參與、全民動員式的戰斗。在這場戰斗中,我們看到,相關部門、人員各盡其職、各負其責,服從調度、服務大局,以每個崗位的奮力堅守、每個局部的穩扎穩打,確保全省防汛抗洪搶險救災攻堅戰有序推進,確保人民生命安全得到有力保障。這一顆顆“螺絲釘”、一個個群體,共同挺起抵御洪魔的精神脊梁,他們值得被銘記被贊頌。

這種精神,有黨員干部的不畏艱險、恪盡職守。都說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災難考驗面前,共產黨員的擔當與奉獻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輾轉多個鄉鎮採訪,我們見到的許多黨員干部,不是剛從搶險現場回來,就是在去巡堤查險的路上。手機鈴聲不斷,兩腳走路生風,搶救被困群眾不畏艱險,大局面前不計個人得失,他們展現了大戰面前共產黨員應有的精神風貌和胸襟格局。

這種精神,是年輕一代的熱血請纓、主動分憂。在各個群眾集中安置點,最顯眼的,莫過於身著紅色背心的志願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在私企務工的青年員工,是剛剛結束期末考試的大中學生。集中安置點的工作秩序一開始並不是很順,沒人給他們分配工作,但他們的原則是“有事就做、見忙就幫”。一定程度上,安置點的工作趨於有序,離不開他們的熱心參與。他們用自己的青春活力和熱情服務,感染了身邊的人,驅散了群眾的憂愁和焦慮。

這種精神,是社會大眾的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在各村自願報名參加巡堤查險的名單中,我們總能看到貧困戶的名字﹔在似火驕陽下,來自機關單位的干部及村民們巡堤的身影始終挺拔﹔在決口圍堵現場,我們聽不到工作人員因為日夜無眠、體力透支而發牢騷。這種自覺融入大局、盡力貢獻“小我”力量的大局觀,正是我們各項事業一往無前推進的強大動力。

精神在拼搏中展現,力量在感召下凝聚。在全省上下的齊心協力、同舟共濟下,我們定能踏平駭浪,鎖住蛟龍,一鼓作氣打贏防汛抗洪搶險救災攻堅戰。(記者 張武明 本報記者 陳化先)

(壓題圖:7月18日8時22分,在搶險人員連續奮戰5個晝夜后,鄱陽縣中洲圩188米寬的決口成功合龍。 許南平 攝)

(責編:毛思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