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的守候

張天清 鄭 穎

2020年07月31日07:09  來源:江西日報
 

  萬載縣茭湖鄉上峰村的凌端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也是當地的“名人”。他的出名不僅因為一家三代為烈士義務守墓,還在於他令人振奮的脫貧經歷。

  1933年4月,湘鄂贛省委駐地遭敵人圍攻,很多戰士受傷。當時,凌端清的父親凌高壽年僅7歲,在救治傷病員的紅軍第三醫院,親眼目睹傷病員缺醫少藥,他幫醫護人員洗草藥、遞紗布,給傷員端茶送水。很多戰士由於傷口感染不幸犧牲,凌高壽跟隨鄉親們,將烈士們掩埋安葬在山脊上。

  1950年,凌高壽在給親人掃墓時,經過那一座座烈士墓,當年的一幕幕涌上心頭。於是,他作了個決定,每年都要來這裡清除雜草,看管、祭掃烈士墓地,陪烈士們說說話。6年前,年過九旬的凌高壽身體大不如前,守護烈士的接力棒傳到了兒子凌端清手裡。今年61歲的凌端清,從15歲起便跟著父親到烈士墓祭掃,他也像父親當年一樣,每到清明節就叫上兒子凌庄雲、凌庄坤,先給烈士掃墓,再祭掃自己的祖先。

  這一守,便是 70年,風雨無阻,從未間斷。

  凌端清一家的默默付出,感動了村裡的其他人,村民們紛紛加入義務守護烈士墓的行列中來。誠然,凌端清一家從精神上說是富有的,他們不僅從烈士身上獲得了精神的洗禮,還贏得了大家的尊重。然而,現實生活卻很清貧。他家原來孤零零地住在槽上村小組最高的山坡上,2014年,因為缺技術、交通條件落后等原因,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說實話,當時覺得挺丟人的,戴著一頂貧困帽,不好意思啊。”凌端清回憶說。也是從那時起,他心裡暗下決心,要盡早甩掉這頂貧困帽。

  在村裡的幫助下,他把自家的22畝荒山改造出來,種起了茶葉。天剛蒙蒙亮,他就帶著兒子凌庄雲一起上山,天氣好就到離家遠的地方種,陰雨天就在屋后的山林種。渴了喝口山泉水,餓了吃口自帶的干糧,一干就是好幾個月,手上磨出了幾道深深的血印子。兒子擔心他年齡大,吃不消,讓他休息休息,他說:“再累再苦,有烈士們當年打仗苦?這次脫貧,我可不能拖后腿。”

  山上的茶樹一天一天長大,凌端清一家人的希望也在慢慢升騰。閑不住的凌端清,又帶著兒子養了20多頭羊、30多隻雞、2頭牛,還種了3畝多水稻、1畝多油菜。兒子受父親影響積極參加縣裡組織的技術培訓,在城裡電子廠找了一份工作。

  2017年,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凌端清一家從高高的山脊上搬到平坦的村部,從破舊的土房子搬進了125平方米的一層新房。也正是在這一年年底,凌端清一家脫貧了。凌端清告訴我們,脫貧那天,他特意買了瓶白酒,去烈士墓轉了轉,他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烈士們,他們為之奮斗犧牲的、凌端清一家世代守候的幸福生活,終於實現了。

  2018年底,烈士們戰斗過的上峰村整村脫貧了,貧困發生率從16.29%降到了0.21%。村黨支部書記藍平紅說:“脫貧攻堅以來,大家心裡都憋著一股勁,這一次,我們用實際行動告慰先烈了。”

  現在,凌端清每天按部就班地勞動著,還時常去烈士墓撿拾撿拾,雖然辛苦,但心裡踏實,家裡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他指著牆上貼著的因為守墓而獲得的“中國好人”獎狀和脫貧光榮獎狀,自豪地說:“這兩張獎狀,是我凌家的驕傲!”

  記者手記

  我們一直在想,是什麼力量讓凌端清一家三代,長達70年義務為烈士掃墓?言談中,我們發現是烈士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不惜犧牲自我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染了這一家人,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凌端清一家世代守候的希望,兩者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脫貧攻堅這場火熱的戰斗中,作為貧困戶的凌端清以烈士為鏡,傳承紅色基因,不等不靠,實現了如期脫貧,再一次給人們樹立了榜樣。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