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豐縣在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中,把生態種養作為推進綠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豐富農業發展新業態,有力推動了全縣農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日前,在桑田鎮古城村稻蝦混養基地看到,幾十個村民正忙著在田間插秧,一株株綠油油的小秧苗被快速插入泥土,經過幾個來回的栽插,原本空曠的水田,已然郁郁蔥蔥。水稻田間的環境,正好能給龍蝦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而在稻田裡養殖龍蝦既可以疏鬆土壤,又可抑制田間雜草的滋生,有效實現了稻蝦共生互利互惠。今年上半年該基地小龍蝦產值已超過150萬元,預計下半年生態水稻產值將達到100萬,一地兩用的經濟效益顯著提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好項目。
桑田鎮古城村稻蝦混養基地負責人李吉晨說:“現在龍蝦養殖季節已經過了,我們可以看到我已經把田面的水排掉了,然后把這個田露出來,開始種植生態水稻,實施稻蝦共生的生態種養模式,發展無公害水稻生產。今年比去年擴大了種植面積,達到260多畝,預計產量能有30多萬斤的生態水稻。”
與桑田鎮古城村稻蝦混養基地不同,太源鄉墩裡上村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則通過綠色養殖模式,提高經濟效益。基地負責人吳壽文說,基地養殖的黃牛品種優良,加上純綠色養殖,肉質鮮美,每頭牛的售價要比普通的牛貴2000元左右。
太源鄉墩裡上村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壽文說:“我們的牛都是用自己種的草料來喂養,品質要比吃飼料的好得多,等稻田收割后,還要對牛進行放養。目前基地有70多頭牛,很多人都准備預訂,下半年的話,我們還要繼續擴大養殖規模,今年行情好的話,預計產值能到100萬左右。”
近年來,南豐縣主打健康、生態牌,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價值觀,強化綠色農業發展思路,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蜜桔、甲魚、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建設了一批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初步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從生產經營到政府監管的全體系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