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記者在修水縣馬坳鎮東津村樟樹下新農村示范點看到,翠綠的古樟樹旁,藍天白雲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整個示范點恰似一幅美麗的鄉村風景畫。
東津村樟樹下是一個村落。2018年前,這裡的環境臟亂差,村民改善居住環境的願望十分迫切。2018年底,馬坳鎮投資1000多萬元,按照“整潔美麗、和諧宜居”要求,對這裡的環境進行整治,精心打造新農村示范點。如今,這裡舊貌換新顏,成為鄉村旅游點。在馬坳鎮,像樟樹下這樣的新農村示范點共有12個,另外還有258個新農村建設點,農村面貌日新月異。
馬坳鎮共有20個村,其中11個曾經是貧困村,脫貧攻堅任務艱巨。近年來,該鎮全力以赴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交上了一份脫貧攻堅的合格答卷。去年,全鎮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4435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馬坳鎮能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是因為有一個好的帶頭人——鎮黨委書記樊勇。
2016年6月,時任修水縣古市鎮黨委書記的樊勇,臨陣受命,擔任馬坳鎮黨委書記。到任后,他團結帶領全鎮廣大干部群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苦干、實干、巧干,開創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去年底全鎮人均存款超1萬元。
2016年前,馬坳鎮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貧困發生率達10%。面對這種情況,樊勇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和班子成員一起集思廣益,制訂了“聚力脫貧攻堅、決戰新型工業、培育特色農業、發展鄉村旅游、建設秀美村庄,共建文明生態新馬坳”的總體發展思路,並按照“以集鎮建設為中心,將縣道柯隴線和馬西線打造成鄉村旅游帶,建設三大特色產業區”的空間布局,描繪馬坳經濟社會發展新藍圖。
思路決定出路。接下來的時間裡,樊勇帶領當地黨員干部,創新結對幫扶工作機制,嚴格控制扶貧資金投入方向,最大限度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近3年來,該鎮精打細算,近1.5億元扶貧資金,每一分錢都用出了成效,讓群眾得實惠。
“馬坳鎮實施‘村干部與能人帶頭領辦、村黨員主動參與、村民自願參與、貧困群眾統籌參與’合作方式,大力發展油茶、蠶桑、菊花等產業,初步形成了春採茶、夏採桑、秋採菊‘旅游+產業+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收入的目標。”樊勇告訴記者。目前,該鎮種植油茶面積3000畝、蠶桑面積8000畝。去年,全鎮產蠶繭1.35萬擔,實現產值1800多萬元﹔菊花和油茶產業共實現產值1000萬元,帶動300余戶貧困家庭脫貧致富,戶均增收4380元。
“千重要、萬重要,加快發展最重要﹔千條路、萬條路,沒有項目就沒有出路。”樊勇深有體會地說。投資1.65億元建設蠶桑特色小鎮,投資1800萬元建設東津河生態工程,投資1000萬元建設污水處理工程……4年多來,該鎮共實施了132個項目,共投資2.6億元,較好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從2017年開始,該鎮連續3年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管理考評中排名第一,並被列入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和江西省創新型鄉鎮建設試點名單。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樊勇心系群眾、不辭辛勞的工作作風,以及帶領干部群眾取得的各項成績,贏得組織充分肯定,2017年至2019年,他年年被評為九江市目標管理考評先進個人,並榮獲2019年度江西省脫貧攻堅獎作為獎。(何深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