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縣中樓村:“一三六九”發展模式引領扶貧產業全面開花

2020年09月01日11:09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8月中旬,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翰堂鎮中樓村,佔地400畝的白蓮種植基地內,村民正在荷塘中採收蓮蓬,田田蓮葉間一派繁忙。

“在煙草公司的用心幫扶下,我們村建立起了一個個種植養殖產業基地,從曾經的經濟薄弱村變成現在的集體經濟強村。”中樓村村黨支部書記左象英說。

脫貧攻堅,產業為先。中樓村是宜春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的結對幫扶村。在結對幫扶過程中,宜春市局(公司)幫助中樓村構建了“一三六九”的產業發展新模式:注冊一個“富樓牌”農產品品牌﹔利用上高縣扶貧產品目錄、消費扶貧、線下銷售等三個平台打開銷路,發展白蓮種植、稻蛙養殖、竹蓀種植、扶貧菜園、花生種植、鱸魚養殖六個產業扶貧項目,形成蓮子、竹蓀、有機米、稻蛙等九個重點扶貧產品。

“去年,王書記帶領我們試種了180畝白蓮,當年就實現村集體收入6.4萬元,貧困戶共分紅19550元。”左象英說,“今年種植規模擴大到400畝,村集體收入預計達到13萬元。”

左象英口中的“王書記”,是宜春市局(公司)派駐中樓村的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王道玖。去年3月,王道玖來到中樓村,也將效益穩定的白蓮種植產業引進了村裡。

王道玖介紹,貧困戶不僅可以通過土地流轉賺取租金,還能到白蓮種植基地務工獲得收入。

成功引入白蓮種植的同時,王道玖還帶領村民探索稻蛙養殖產業。

8月17日,筆者來到中樓村稻蛙養殖基地。藍天白雲,群峰環抱,密實的網罩下,蛙聲此起彼伏,中樓村50畝成片的稻蛙生態養殖基地撐起了村民們脫貧增收的希望。

“稻蛙混養,互惠共生。混養的青蛙生長在稻谷之間,青蛙的排泄物自然分解后可作為稻谷的養料。”王道玖介紹,稻谷全程綠色種植,不打農藥、不施肥料,可以給青蛙提供昆虫等食物,並在夏天給青蛙遮陰。

“以稻養蛙、以蛙護稻、稻蛙共生”的綠色生態農業新模式在中樓村獲得了成功。在這一模式下生產出來的綠色有機大米,市場售價在30元/公斤左右,遠遠超過普通大米的市場價格。而在稻田自然養殖出來的青蛙品質好,稻田每年畝產青蛙約1000公斤,每公斤市場批發價約36元,主要銷往湖北、江蘇等地,深受市場歡迎。

“自己摸透技術,才敢帶領村民做產業。”為了探索稻蛙混養產業,去年4月開始,王道玖自己在村裡租了6分田做稻蛙混養試驗,既為摸清技術,也為估算成本和收益。試驗下來,這6分田一年的純收益約1萬元,而且技術相對簡單,適合在中樓村推廣。

“今年稻蛙養殖預計為村集體經濟增加26萬元收入。這真是‘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左象英笑著說。

去年10月16日,在上高縣扶貧產品展銷會上,王道玖和村干部們帶來的蓮子、竹蓀、稻蛙等扶貧產品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現場就接到了2萬多元的訂單,這讓他們推進產業扶貧的信心大增。

值得一提的是,上高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的黨員們還組建了6個幫扶小組,每個幫扶小組由3名至5名黨員組成,全程對接中樓村6項扶貧產業。

產業帶動就業。採蓮子、蓮子加工、分揀竹蓀都需要不少勞動力。“去年一年,僅蓮子產業一項,就使村民務工總收入達到12萬元,我們在工作崗位安排上優先考慮貧困戶。”左象英說。

“我年紀大了,干不了重活。採摘、分揀竹蓀是手工活,做起來比較輕鬆,一天能收入40元左右。”今年71歲的萬先娥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她告訴記者,每天都有貧困戶到村裡的竹蓀種植基地採摘竹蓀,在家門口有事做、能賺錢,村民都認可。

如今,中樓村的蓮子、竹蓀、有機米等諸多產品已被列入上高縣扶貧產品目錄,逐步實現了產、供、銷的良性循環。今年6月,扶貧工作隊還幫中樓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注冊了“富樓牌”農產品品牌,蓮子、黑斑蛙、竹蓀等9種農產品統一納入該品牌進行銷售。

“‘一三六九’,奔著幸福走。村裡六個扶貧產業全面開花,今年中樓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5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也將達到1.5萬元,貧困戶將全部脫貧摘帽。”談起中樓村的小康之路,王道玖信心滿滿。(杜貴凱)

(責編:羅娜、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