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彭澤縣棉船鎮上4000多名離島避險安置群眾重返家園,他們在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的同時,一方面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開展生產自救,另一方面借助各種力量進行新家園的規劃建設——

長江孤島育新機

2020年09月09日06:58  來源:江西日報
 

彭澤縣棉船鎮,因悠久的棉花種植歷史和沖積洲的地形地貌而得名。從空中鳥瞰,被31.6公裡長江大堤保護的棉船島呈扇形,橫臥在長江中心,輪渡是連接外界的起點。一旦有汛情和洪水,棉船鎮便是彭澤乃至全省防汛重點之一。

今年夏季,棉船鎮經歷了一場直逼1998年最高水位的大洪水,4000多名群眾離島避險安置。洪水泛濫,帶來了損失和傷痛,當洪水退去,記者看到一個又一個溫暖的畫面。這些生動而感人的畫面足以激發災區群眾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的信心和力量,鼓勵災區群眾一往無前,踏上建設美好家園圓夢小康生活的新征程。

吃住不愁,700多名勞動力返家即就業

9月6日,棉船鎮日新村,82歲的老人豐貴正早早起床,在堤壩上迎著涼爽的江風散步。日新村是棉船島上的美麗鄉村,也是豐貴正祖祖輩輩生活的家園。

因為汛期高水位,豐貴正按照當地政府統一安排被轉移出去避險,住到長江對岸的馬當鎮中心完小臨時安置點,8月6日才返回家裡。“雖然在外生活得不錯,但更喜歡住在自己家裡。”豐貴正對記者說,自己習慣了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7月13日至14日,長江水位一度超警戒水位3米,防汛形勢嚴峻,彭澤縣組織棉船鎮4000多群眾緊急離島避險轉移,除部分群眾選擇投親靠友外,其余群眾被送往幾所學校臨時安置。安置群眾在安置點平安度過25天,其間吃、住、醫療、安全、教育、娛樂等生活都得到妥善安置。

隨著長江水位回落,從8月6日開始,彭澤縣啟動轉移安置群眾返鄉方案。當地黨員干部和志願者提前趕赴渡口,為返鄉群眾開辟回家“綠色通道”,安置點的工作人員幫忙收拾搬運行李,核查人數,一個不少送上車,並與海事、水上公安等部門無縫對接,安排專用艇護航。同時開動兩艘客船,通過車船聯運方式將所有轉移群眾送回村裡。

中午12時,是升洲村村民何志祥一家4口的午飯時間。記者看到桌上擺了三菜一湯:芋頭燒肉、小炒魚、炒青菜、絲瓜蛋湯。老何一邊喝著小酒,一邊看著江面上來來往往的船隻,神情愜意。今年73歲的何志祥身體硬朗,從安置點返家后,義務參加村裡的環境整治。現在,他正鉚足勁要把田裡的損失補回來。

“5畝水稻絕收,好在政府及時發放了芝麻、玉米等種子,在鎮農技員的指導下已補種下去。下一步就是好好侍弄庄稼,爭取上半年損失下半年補回。”何志祥告訴記者,對於災后的生活,他充滿了信心。

防汛結束后,棉船鎮不少青壯年選擇留在家鄉,彭澤縣因勢利導,對希望在當地就業的勞動力,引導他們到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基地、扶貧車間等就近就業,目前已解決700多人就業。

前不久,彭澤縣就業局舉辦了一場名為“災后自救 暖心送崗 綻放青春”的直播招聘會,以直播為載體,幫助因受洪災影響的勞動者、高校畢業生、退捕漁民、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招聘會上有10多家當地企業參與,提供就業崗位1000多個。

升洲村村民何磊夫婦是此次直播招聘會的受益者,他們都在家對岸的磯山工業園順利找到了工作。夫婦倆原本在江蘇無錫一家企業務工,今年汛期專程返鄉抗洪。現在,何磊夫婦有了穩定的收入,工作之余還能在家照顧老人和小孩。對於這樣的安排,他們感到非常滿意。

日落前,何磊夫婦乘坐當天最后一班客船回到棉船。一到家,妻子就從冰箱拿出肉、魚、蛋,她要給老人和小孩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太陽金色的余暉洒在農家小院裡,家家戶戶傳出的炒菜聲,屋內飄出的飯菜香,讓這個曾經歷經洪水肆虐的長江島村變得生機勃勃,煙火氣十足。而打鬧玩耍的孩子們,則給村裡帶來無限活力。

搶種補種,7000多畝秋冬作物有保障

“今年全鎮受災的水稻面積達1.6萬畝,其中絕收面積1萬畝。我們與時間賽跑,強化農資和技術保障,因地因災開展分類指導,最大限度減少農業受災損失。”棉船鎮黨委書記邢祺武用沙啞的聲音對記者說,連續的奮戰,讓他看上去有些疲勞。邢祺武解釋,他們主要抓好黨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主動幫扶受災群眾恢復正常生活﹔干部組織廣大群眾開展清淤、復耕工作,發動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廣大受災群眾、工商個體戶不等不靠,努力恢復生產生活。

群眾返回家園后,看到被洪水沖刷的庄稼七倒八歪,田間道路上的淤泥深深淺淺,被洪水侵蝕的民房內有水腥味……眼前的景象雖然有些狼藉,但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使這片受傷的土地重新煥發出生機。

政府是百姓最大的“靠山”,黨員干部就是百姓最貼心的人。無論何時,隻要有他們在,百姓就不怕。

像抗擊大洪水時一樣,在重建家園工作中,棉船鎮注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400多名黨員佩戴黨徽,組成“機關黨員+鎮村干部+當地群眾”的環境整治、搶收搶種隊伍,發揮了“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關鍵作用,不怕疲勞、連續作戰。

在地勢相對低窪的幾個村,隨處可見黨員帶領群眾忙碌的身影,清理淤泥,整理受災農田,清理通村道路,災后消毒,修復水毀工程……

楊國財是忙碌村民中的一個縮影。由於他所居住的房屋位於堤壩外,地勢較低,此次洪峰過境,他家的房屋幾乎全部被水淹沒。他原本就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洪水突襲后更是雪上加霜。但面對困境,楊國財沒有一蹶不振,洪水剛退,他就積極開展自救工作。“鎮上村上安排我們住,吃的喝的,都准備得很齊全。”說起黨委政府的關懷,楊國財很是感激。他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生活一定能恢復正常,並且會越過越好。

種植大戶吳界文今年承包了1200畝農田種水稻,被淹了800畝。“鎮裡無償提供1700公斤稻種,幫助我及時在洪水退出的耕地上補種晚稻。目前稻谷長勢良好,秋收一定有好收成。”

“我們作為基層干部,為群眾盡心盡力,再苦再難也是應該的。”邢祺武說,水退到哪裡,農作物就補種到哪裡,水稻補種不了,就改種旱作物,力爭把群眾的損失降到最低。

據介紹,從7月27日起,該鎮兩個排澇站先后啟動,晝夜不停地開足馬力排澇,直到8月7日才停機。為做好補種搶種工作,鎮裡專門制訂應急技術方案和災后農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案,邀請農業專家加強技術指導,根據受淹程度和退水時間不同,讓農民選擇種植秋玉米、秋大豆、蕎麥或秋馬鈴薯、油菜、小麥等秋冬季作物。

棉船鎮農辦提供的數據顯示,災后全鎮補種水稻2100畝、芝麻3500畝、玉米1500畝,所有種子由縣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無償提供。

目前,該鎮已搶通了因災中斷的交通、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保証了返鄉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

行走在田間,秋風吹過,一陣陣稻香飄來,提醒我們成熟收獲的季節到了。

災后重建,多個工程項目落地施工

洪災面前,一己之力顯得渺小,萬眾一心能量無限。

為加快推進災后重建和恢復生產生活,國網彭澤縣供電公司棉船供電所職工,連續頂著高溫酷暑,對棉船鎮前期受損的電網進行緊急搶修,並將新紅村和光明村部分村民用電轉移至臨近配電線路供電,保障了全部返鄉居民生產生活用電。

與此同時,來自四面八方的濃濃愛心不斷匯聚到棉船。

洪水消退后,棉船鎮立即開展災后生產自救,但由於當地堤壩部分道路狹窄,大型器械難以作業。為了盡快恢復群眾的生產生活,斗山山貓機械(中國)有限公司調派5台小型挖掘機和滑移裝載機,以及20名志願者參與升洲村災后重建工作,憑借小型機械對狹小施工環境的適應性和出色的性能,極大推進了災后重建的速度。

江西申意實業有限公司、上海市彭澤商會、司馬戰鵬等愛心組織、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心系棉船,紛紛捐款捐物,積極投身防汛一線,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重建家園的決心。

在棉船鎮江心村退水區域,一台無人機在技術人員的操控下騰空而起。伴隨著陣陣嗡鳴聲,無人機的噴頭不間斷噴洒出消毒藥水。技術顧問李遠說,棉船的洪水逐漸消退,如果沒有及時消殺,會引起疫情或者是病毒傳染。此次消殺行動,他們共出動無人機3台。相比傳統的人工消毒作業,無人機消殺可有效避免交叉傳染風險,而且消殺噴洒覆蓋面廣,效率更高。

記者注意到,在災后重建中,棉船鎮把災后重建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打造美麗鄉村。災后的棉船鄉村不僅道路修復重建取得重大成果,水利設施重建和提升也有新的突破。

“面對災后恢復生產和重建這場大考,我們風雨兼程,砥礪奮進,努力交出一份精彩答卷。”在邢祺武的辦公室裡,一張鎮區地圖非常醒目,上面用水筆標注著各種工程項目的建設進度。洪水退后,這個鎮的重建工作任務非常繁重,每天除了到各村督促工作,邢祺武吃住都在辦公室。他介紹,按照補齊短板、綜合治理、鞏固提升的要求,全鎮多個重建項目迅速落地,恢復重建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今年有336棟房屋浸泡在水中,直到8月22日洪水才全部退出。”邢祺武告訴記者,為消除棉船環島長江大堤長期高水位浸泡帶來的安全隱患,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經省市縣水利專家組緊急會商研究,決定對上游金星村九組至下游渡口辦公室堤段區域內,共69棟影響堤防安全的建筑物進行拆除。

“事實上,拆危房就是為了更好地重建新家園。被拆除的房屋宅基地平整后,我們將打造沿江1000米長的濕地公園。這樣一方面能改善渡口環境,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障大堤的安全。”邢祺武說,被拆遷戶可選擇獲得貨幣補償,或者在縣城安置小區居住。

長江大堤江心村段,迎水面的壩面正在火熱施工,何宗輝等10多名當地村民在給防滲牆澆筑混凝土做准備,汗水已經濕透他們的衣服。“盡快建好防洪工程,為保護家園加上一道‘安全鎖’,流再多的汗水也值。”何宗輝說。

邢祺武介紹,棉船堤防提升工程將投入1.6億元,包括建設25公裡長防滲牆,完成大堤迎水面混凝土護坡8253米,填塘壓浸工程30395米。整個工程計劃今年12月完工,屆時防洪能力將從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

洪水沖不滅對美好生活而燃起的希望,痛苦壓不彎為小康夢想而挺立的脊梁。在村裡穿行,記者發現那些被洪水浸泡的房屋已經告別了一片狼藉的窘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優美、舒適、整潔的新農村。

新家園,新景觀,新發展。棉船的干部群眾齊心協力重建家園,他們已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以感恩之心、堅強之力,向著小康生活奮力邁進。(記者 徐黎明)

(責編:邱燁、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