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商銀行用衛星遙感技術助力破解農村金融難題

2020年09月26日10:40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9月25日,外灘大會發布消息稱,衛星遙感技術將正式全面在農村金融領域商用。

  “這是近年來農村信貸在技術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對於解決農戶貸款難的難題,將提供可行的技術路徑。”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表示。

  該技術的運用者網商銀行表示,全面商用的第一步,是在全國690余個涉農縣區率先推廣該技術,覆蓋全國1/3的涉農縣區,在試用期,已經有超過5萬農戶使用和受益。

  據記者了解,這套以衛星遙感技術為特色的農村金融風控系統,內部代號為“大山雀”,它也成為“阿裡動物園”裡,繼平頭哥、犀牛(新制造)、小蠻驢(新物流機器人)之后,又一位技術仔。

  為什麼這項技術能破解農村貸款難?因為農村貸款最大的痛點是,銀行很難知道農戶有多少資產,他們的耕地到底產量多少,價值多少?

  “通過人工勘查肯定不現實,農村地廣人稀,人力成本巨大,平均一筆貸款僅人力勘查成本就達到幾百上千元。”網商銀行農村金融風險總監顧欣欣介紹說。

  既然靠人看不行,那靠誰看?風控人員想到一個辦法:靠衛星看!

  “農戶可以拿著手機,繞地走一圈,或是在支付寶上把自己的地在地圖上圈出來,衛星就可以去識別這塊地的農作物面積、作物類型,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麥、花生、煙草等多種作物的區別,目前准確率已達到93%以上。農戶圈出的地塊是否准確,也可以和農戶在政府機構登記的土地流轉、農業保險等數據進行交叉驗証。”網商銀行農村金融首席算法專家王劍解釋道。

  換言之,“天”和“地”的信息一握手,農戶最值錢的資產——“農作物”的信息就出來了。

  “有了這個關鍵信息,再結合氣候、行業景氣度等情況,通過幾十個風控模型,就可以預估產量和價值,從而向農戶提供額度與合理的還款周期。”顧欣欣介紹說。

  在此前試用期期間,已經有農戶成為了這項新技術的受益者。來自江西宜春市的種糧大戶劉迎鋒就是其中一位。

  劉迎鋒種植了2000畝水稻,每年插秧、追肥期和收割期,都需要大筆的資金。今年9月,她在手機上標注了自己的地塊,幾分鐘后,35萬元貸款就到賬了。利用網商銀行的貸款,劉迎鋒迅速解決了種子化肥的採購,和雇佣工人的勞務費問題。

  “種糧大戶都缺錢,規模越大越缺錢!因為沒有抵押物,以前銀行不敢相信我,但沒想到,如今靠天上的衛星,只是在手機上圈了下我的地,銀行馬上相信了我。”劉迎鋒坦言。

  而這一新方式,也得到許多政府的支持, “傳統信貸,一套手續下來,黃花菜都涼了,農作物不等你時間。衛星遙感技術能快速把資金送達農戶,我們希望衛星遙感技術在全市落地推廣,讓所有農戶沒有后顧之憂。”宜春市金融辦副主任易宜斌表示。

  據了解,包括宜春的涉農縣區在內,全國約1/3縣域(690余個涉農縣區)將從9月開始,率先推廣使用這一技術,這些涉農縣此前也都與網商銀行就農村金融達成過戰略合作。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衛星遙感的技術突破,將打開農村信貸的新空間。不僅衛星遙感,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我們相信,技術之美不在於高深,而在於溫暖,我們將致力於讓更多技術走出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去解決社會痛點。”網商銀行行長金曉龍表示說。(牛廣文)

(責編:羅娜、帥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