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來社會資本 古建筑煥生機

2020年09月30日07:45  來源:江西日報
 

樂平市洪岩鎮甘村古戲台歷經200多年風風雨雨,至今仍屹立在村庄中心。這個小小舞台曾經演繹了許許多多的經典劇目,也見証了一代又一代甘村兒女的成長,成為甘村人的精神家園。由於年久失修,這座古戲台的內部已殘破不堪,風雨飄搖。不久前,這棟始建於清代的古建筑終於迎來修繕開工儀式,古戲台也將以嶄新面貌呈現於世人面前。

近年來,樂平市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明顯增強,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介入修復和保護古建筑,已經成為當地的一種趨勢,並帶活古建筑修復產業和市場。

鄉賢自籌50萬元維修古戲台

甘村古戲台已列入景德鎮市文物保護單位,至今已有238年的歷史。

日前,記者來到甘村古戲台,隻見其內部已殘破不堪,橫梁和大柱已經腐爛,屋頂局部出現塌陷,磚塊也出現鬆動。

甘村村民決心把古戲台維修好,成立了古戲台維修會,會長由有名望的鄉賢甘海良擔任。甘海良帶頭捐款6萬元,其他鄉賢踴躍捐款,5萬元,2萬元……短短一個月就籌集資金50萬元。

維修項目中標單位樂平市一諾木結構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他們將堅持修舊如舊原則,讓這座古老的戲台重放光彩。

樂平市博物館黨支部副書記江永明告訴記者,國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工作,民間籌資修繕,是對政府資金投入不足的補充。甘村古戲台的搶救性修繕符合相關法律法規,也得到了文物部門的認可和技術指導。博物館作為文物業務部門,將在搶修過程中加強指導與督導,做到文物修繕原則和標准不放鬆、不降低,確保文物得到更有效保護。

民間資本讓更多古建筑換新貌

涌山、雙田、鎮橋等鄉鎮,擁有一大批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古戲台和古祠堂。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不少老建筑年久失修,瀕臨坍塌。早年,來自外地的商人到樂平收購古建筑或其構件,甚至整棟搬走。以這種方式流失的古民居,僅在涌山鎮就有40棟之多。

“政府每年劃撥的文物保護經費,不能保証現有文物保護單位修繕所需,更不用說保護散落在民間的一些有價值的古建筑了。”在雙田鎮新睦村,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方面是政府財力難以滿足,一方面是古宅屋主沒有修繕能力,與其讓這些古建筑自生自滅失去價值,不如將其一賣了之。

痛定思痛。10年前,涌山鎮民營企業老板徐裕西斥資近千萬元組建了一家旅游開發公司,開始對該鎮一批古宅、古遺址進行保護和修繕。一時間,利用民間資本保護古建筑成了當地的一件新鮮事,也引起了專家和地方政府的關注。

在鎮橋鎮徐家村,有著150年歷史的古戲台終於修葺一新,再現當年巍峨氣勢。為慶祝這一盛事,村裡邀請劇團進行首場演出,數千村民津津有味地欣賞贛劇,並對工匠們精湛技藝和辛苦付出豎起大拇指。

被稱為“中國古戲台之鄉”的樂平,擁有古戲台400多座,目前經過本土工匠維修或重建的戲台不下200座。民間資本的介入,不僅讓古建筑得以修復,還讓原本瀕臨失傳的木雕技藝也得到傳承。樂平市依托“贛劇之鄉”的“天時”,“古戲台博物館”的“地利”,以及擁有一大批古戲台木雕技藝傳承人的“人和”,新興的古建筑修造產業順勢衍生,多家古建筑修復仿造公司成立,並投資新建標准化生產廠房,壯大專業技工隊伍。

10多家公司進軍古建筑修復市場

“古戲台承載著村民們的精神世界,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修復后的古戲台與村裡的美麗鄉村風景連成一片,成為游客的打卡點,周末吸引不少游客參觀,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在華家村,經過修復后的古建筑獲得新生、重現活力,村干部感慨地說。

秋分節氣過后,位於塔前鎮桃林村的古建筑修復有限公司一派忙碌景象,工人們在新的標准化生產廠房內,按照不同的工種,運料、刨木、切割、錘敲、銼磨、雕刻……古建筑的大部分構件源自當地已經倒塌的古建筑,經過工匠們的修復、補充、拼裝,可賣出不菲的價格。

在雙田鎮橫路村,掌握木雕技術的大有人在,很多年輕人看好此行業的“錢景”,紛紛拜師學藝。師徒們生產的多棟仿古建筑,被橫店影視城等看中后以高價買走。

當地多年從事古建筑修復的徐洪源告訴記者,該公司每年都會接到貴州、雲南、四川等地的古建筑修復訂單。目前樂平擁有古建筑修復公司10多家,從業人員達到500多人。

省文物保護專家說,文化遺產保護單靠政府的力量顯然不夠,從“政府保護”向“社會化保護”過渡是大勢所趨。這當中,政府應給予配套服務,在修繕資金籌措渠道上靈活放開,給以民間資本購買的古建筑提供便利,這樣一方面可以有力地保護古建筑,另一方面還能帶動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柴有江 記者 徐黎明)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