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工智能算法對農田衛星遙感圖像的分析結果,納入銀行搭建的授信模型中

農戶要貸款 衛星當“參謀”(財經眼·小微融資新故事①)

本報記者 葛孟超 吳秋余

2020年10月12日07: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劉迎鋒在查看水稻長勢。圖②:農戶用手機進行“畫地”操作申請貸款。本版制圖:張丹峰

  知識產權難抵押、企業信用難評估、放貸成本難下降……在小微企業和農戶辦理貸款過程中,一系列痛點、堵點成為融資難、融資貴的重要原因,不利於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精准導向目標的實現,也成為小微企業和農戶發展的一大瓶頸。

  今年以來,一些金融機構結合小微企業和農戶特點,有針對性地創新金融產品、改進貸款流程,為其量身打造合適的金融服務,很多過去難以獲得貸款的企業和農戶順利得到了金融支持,從而讓更多金融資源流向小微企業和農戶,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提供堅實支撐。近日,本報記者奔赴多個地方,深入挖掘金融機構推進金融創新、緩解小微企業和農戶融資難融資貴的生動故事,供相關各方參考。

  ——編 者

  精准識別農戶信用狀況

  “在衛星遙感地圖上,用描點連線的方式圈出我家的稻田,全部圈完后點擊提交,銀行就會給我貸款了”

  9月中旬的江西高安市,細雨迷蒙,已有些許涼意。綠油油的水稻一畦一畦鋪陳開來,一望無際。“這些水稻是今年的晚季稻,正處在孕穗期,再過兩個多月才能收割,到那時,金燦燦的一大片,可好看了!”黃沙崗鎮獅子村村民劉迎鋒對記者說。

  “你們猜猜,我能獲得多大額度的貸款?”劉迎鋒掏出手機高聲說。眾人圍攏過來,心裡好奇:她這是要干什麼呢?

  隻見劉迎鋒在手機裡的一幅地圖上描畫著什麼,大概幾秒鐘后,她就用4個點圍成了一個長方形。“我在和天上的衛星‘說話’呢!”看著大家一臉驚奇,劉迎鋒解釋說,“我是在衛星遙感地圖上,用描點連線的方式圈出我家的稻田,全部圈完后點擊提交,銀行就會給我貸款了。”

  有這麼神奇?大伙兒屏氣凝神地盯著她的手機屏幕,沒過一會兒,貸款額度就“跳”了出來。“哇!可用額度35萬元!比我猜的還要高!”劉迎鋒說。

  一部手機,將天上的衛星和地裡的農民奇妙地連接在一起。今年9月,網商銀行開始在全國推廣衛星遙感技術貸款。截至目前,該產品已覆蓋全國1/3的縣域,總授信額度超過800億元,包括劉迎鋒在內的5萬多名種植大戶已獲得貸款。

  不少人好奇,到底什麼是衛星遙感技術貸款?“簡單來說,衛星遙感技術貸款的最大特點,是將人工智能算法對農田衛星遙感圖像的分析結果,納入銀行搭建的授信模型中,從而更准確地識別農戶的信用情況。”網商銀行農村金融業務專家鄒建兵說。

  識別客戶的信用情況是銀行發放貸款的重要步驟。“銀行不了解客戶,自然不敢發放貸款,由於缺乏抵押和擔保,這一點在農戶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如何評定農戶的信用情況是一個難題。”鄒建兵說,他們的思考是,農戶最有價值的“資產”是農田,如果能通過技術手段搞清楚“誰有地”“地在哪”“種的什麼”這三個問題,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農戶,為他們確定合理的貸款額度。

  “在測試初期,團隊曾想過採用無人機拍攝農田、開發小程序讓農戶拍攝農田等方式,但試驗后發現成本比較高,難以在全國推廣,后來決定引入衛星遙感技術。”網商銀行農村金融首席算法專家王劍說,基於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力,目前網商銀行衛星遙感技術的農作物識別准確率超過93%。

  “通過分析衛星遙感拍攝到的農田圖像,我們不僅可以識別出農田的大小,還能識別出農作物的種類、長勢、產量等。依據這些關鍵信息,再結合農戶的信用歷史等情況綜合判斷,就可以向農戶合理授信。”王劍說。

  克服缺少抵押物等難題

  “我在申請時沒有提交任何紙質材料,沒做房產抵押,也沒見過客戶經理,手續非常簡單,放款也特別快”

  時間回到4年前,那時,已過而立之年的劉迎鋒不會想到,她會通過和天上的衛星“對話”來申請貸款。

  2016年10月,一次回家探親時,劉迎鋒注意到村裡正在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鼓勵農戶科學種田。看著一塊一塊平整好的土地,她心裡一動。“在外打拼多年,雖然掙了一些錢,但總覺得心裡空落落的,念著家裡的這片田。”劉迎鋒說,她下定決心回到村裡,承包農田,種植水稻,做一個職業農民。

  170畝、300畝、580畝、2000畝……4年時間,一步一個台階,劉迎鋒的田越種越多,操心的事也越來越多。“讓我頭疼的主要還是資金問題。剛開始,我在田裡投了多年做生意積攢的40萬元,很快就用光了。”劉迎鋒說,種田開銷其實挺大,“每年承包土地的租金,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都是不小的支出,再加上現在講究機械化種植,購買拖拉機、無人機等農機也是一大筆開銷。”

  江西豐城市曲江鎮曲江村的種糧大戶吳風波也有同樣感受。“我已經種了4年水稻,稻田大概有900畝。每年3月春耕前我都要借幾十萬元,到當年11月還上,光利息就要付好幾萬元,今年我又借了70多萬元。”吳風波說。

  既然種糧對資金的需求這麼大,農戶為什麼不找當地銀行貸款呢?其中有兩個難點。

  首先是貸款要求高、缺少抵押物。

  “我去銀行貸款,銀行工作人員要求我出示合作社執照、土地承包合同等文件。”劉迎鋒說,“這些要求我能理解,但我的戶口已經遷到外地了,在申請成立合作社和承包土地的時候,用的都是我父親的名義,可我父親已經超過60歲,沒辦法辦理貸款了。”

  吳風波的年紀倒是合適,可他遇到了其他問題。“我在銀行有10萬元純信用貸款,年利率5%左右,很實惠。可是這些錢不夠用,我想多貸點,銀行就不同意了,理由是沒有房子和車子做抵押。沒有抵押物,銀行又說可以找人做擔保,但這個人的身份必須是公務員。”吳風波說,經歷過這麼幾次,自己覺得麻煩,就不再找銀行了。

  其次是審核周期長、手續較復雜。

  豐城市常務副市長余華陽向記者解釋,農業生產對農時的要求很高,所以農戶除了對資金的“量”有要求外,對“時效”也很看重。“傳統銀行進行信貸審核,短則好幾天,長則一兩周,可農時不等人,如果不在合適的時間獲得資金,即便批下貸款,意義也不大了。這就是為什麼一些貸款的利率高一些,農戶也能接受,因為這些貸款來得更及時。”余華陽說。

  同樣是貸款,衛星遙感技術貸款的“表現”怎麼樣?“我在申請時沒有提交任何紙質材料,沒做房產抵押,也沒見過客戶經理,只是在支付寶裡點了幾下,和天上的衛星‘說說話’就獲得了貸款,手續非常簡單,放款也特別快,而且隨借隨還。”劉迎鋒說。

  這是如何做到的?“從決定要做一款專門針對農戶的貸款產品開始,我們的產品設計就圍繞著農戶的真實需求展開。”鄒建兵說,和天上的衛星“說話”並不意味著不“接地氣”,從去年7月項目正式立項開始,銀行團隊一邊在多個省份的田間地頭進行調研,了解農戶需求,一邊將獲得的數據不斷輸入授信模型,推進產品優化升級。目前,運用衛星遙感技術發放的貸款,單戶授信額度從最初的幾萬元,最高已可以達到100萬元。

  這麼高的信用貸款額度,銀行如何控制風險?鄒建兵說,網商銀行搭建的授信模型會從多種渠道獲取農戶的信用情況,比如農戶的身份信息、信用歷史、田地情況等。“也許有人疑惑,萬一農戶在‘畫地’的時候把別人的地畫到自己家裡怎麼辦?其實,‘畫地’只是農戶自我驗証信用的方式之一,我們通過和地方政府合作,已掌握了一些當地農戶的種植情況,這可以和‘畫地’的結果進行交叉驗証,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農戶。”

  好產品還需多應用

  “往往哥哥用了,就會拉著弟弟一起用,一個村的農戶用了,鄰近村子的使用者也會變多”

  雖然具備很多優勢,但作為一款純線上產品,衛星遙感技術貸款想要大面積推廣、逐漸取得農戶信賴也並非易事。

  “最初有人給我打電話,自稱是銀行工作人員,問我需不需要貸款,還說隻憑信用就可以申請,我當時根本不信,直接把電話挂了。”吳風波說。

  對於吳風波這樣的反應,鄒建兵並不奇怪。“網商銀行是一家互聯網銀行,沒有一家線下網點,與傳統銀行相比確實在一些方面處於劣勢。”鄒建兵說,傳統銀行的網點在線下,農戶天天都能看見,就會產生更多信任感。

  “要想取得農戶信賴,就得產品過硬,服務到位。”鄒建兵說,一方面,衛星遙感技術貸款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戶的資金難題,尤其是申請方便、放款迅速,比較受農戶歡迎。“從實踐看,往往哥哥用了,就會拉著弟弟一起用,一個村的農戶用了,鄰近村子的使用者也會變多。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產品的‘名氣’就慢慢打出來了。”另一方面,盡管是一家互聯網銀行,網商銀行不是隻在線上下功夫,也會進行線下推廣。

  在成本控制方面,銀行也頗有成效。數據顯示,相比於傳統銀行發放一筆貸款動輒需要幾百上千元的成本,完成一筆衛星遙感技術貸款,即便算上線下推廣的費用也僅需要2.3元。“長期為農戶做好金融服務,控制好成本才能使我們有足夠動力。”鄒建兵說。

  9月上旬,吳風波在手機上完成了貸款申報。在衛星遙感技術的支持下,他的貸款額度從3000元瞬間提升到了5萬元。“不用抵押、擔保,貸款額度提高了,利率卻不高。”吳風波說,這下他惦記好久的那台秸稈打包機終於可以入手了。

  同樣開心的還有劉迎鋒。“有了這筆貸款,我打算繼續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除水稻外再種些經濟作物,比如蔬菜和中草藥。”

(責編:羅娜、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