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記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獲得者、修水縣馬坳鎮黃溪村黨總支書記徐萬年

2020年11月06日07:04  來源:江西日報
 

在修水縣馬坳鎮黃溪村村民心裡,家鄉黃溪令人驕傲,這裡綠水青山,這裡產業興旺,這裡人心齊整。

然而,12年前的黃溪卻是個交通閉塞、產業匱乏、人心渙散的落后村。當地廣為流傳的順口溜“有女不嫁黃溪荒”就是例証。黃溪緣何變了模樣?因為,黃溪村有個好帶頭人,他就是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獲得者、村黨總支書記徐萬年。這個耿直的漢子,引領了黃溪村的發展熱潮。

出 山

“黃溪是根,不能忘。”徐萬年時常將這句話挂在嘴邊。正是心中的這份念念不忘,才有了他2008年再次擔任黃溪村黨支部書記的故事。

那時,但凡談到黃溪村,十裡八鄉的人都會搖頭:村太破,人太“皮”。黃溪村地處東津水電站下游,流經村裡的河水溫度常年隻有8攝氏度,用這樣的水種植水稻,稻谷產量低,種田不劃算,村民大多選擇棄田撂荒。村干部五年沒有領到工資,村集體負債200多萬元。2008年前的15年間,村裡有60多人因違法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縣鄉干部一聽要去黃溪村開展工作,都會皺眉﹔黃溪村民出門做客,一自報家門,便覺矮人三分。

2008年,村兩委換屆前夕,窮怕了的村民希望能有個帶領他們致富的領頭人,多番比較后,時年51歲的徐萬年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最佳候選人。他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當過村黨支部書記、副鄉長﹔他有能力、有魄力、有見識,辭職下海開養殖公司,是當地有名的企業家﹔更為重要的是,他是地道的黃溪人,對黃溪有著深厚的感情,大家相信,跟著這樣一位能人干,黃溪村的未來有希望!

當時,徐萬年一家已搬到縣城居住。黃溪村的村民打聽到他在縣城的住址后,一撥又一撥地上門,懇請他出山。盡管剛開始徐萬年有顧慮,擔心干不好對不住組織對不起父老鄉親,但面對村民們滿含期待的眼神,他的心慢慢地鬆動了,最終決定回村參加村兩委換屆選舉。2008年11月26日,徐萬年全票當選黃溪村黨支部書記。選舉結果一宣布,整個村子都沸騰了,徐萬年走到哪,哪戶人家就會放鞭炮,簡直比過年還熱鬧。

破 題

在徐萬年看來,老百姓叫你一聲“徐書記”,你就得有一顆為民的心,要干實事。

“給我三到五年,我一定讓黃溪村變個樣!”這是徐萬年上任之初,立下的誓言。有人不看好,勸他說:“老徐啊,話不要說得太滿喲,黃溪底子薄,慢慢來。”怎麼辦?徐萬年暗下決心,要用自己的行動証明,父老鄉親沒有看錯人。

農村工作開展順不順,干群關系融洽尤為關鍵。剛上任的半個月裡,徐萬年跑遍全村,聽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在一言一語中,村民們敞開了心扉,徐萬年也摸清了民情民意。隨后,黃溪村採取了一系列“硬措施”:村干部不得違規插手工程﹔成立村理財小組進行財務公開﹔每月召開黨員會、村民代表會﹔村干部實行坐班制度,全年考勤……

在商海打拼多年的徐萬年深知,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結局。黃溪村要發展,必須解放思想。於是,他帶著村兩委班子成員先后奔赴上海、江蘇、山東等地參觀考察。在華西村,村干部們都驚呆了,農村的生活還能過成這樣?隻有親眼看到,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差距。回村后,村兩委班子成員坐不住了,大家形成共識:黃溪村不能繼續“破罐子破摔”了,得讓村民挺直腰杆過上好日子。

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村兩委廣泛征求黨員群眾意見,因地制宜確定了“五化四有”發展思路(“五化”即農業產業化、土地園林化、耕作機械化、住房城鎮化、農民工人化,“四有”即家家有資產、戶戶有股份、人人有就業、年年有分紅),提出了“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以發展高效農業產業為龍頭、以打造鄉村旅游為方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的工作思路。

前 行

萬事開頭難。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黃溪村的振興之路,可再難,終究難不倒下定決心的徐萬年。

黃溪村的產業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那時,村裡想發展有機葡萄產業,可苦於沒有技術。幾番周折,徐萬年找到浙江一家公司。不料老板提出,想學技術可以,要麼付100萬元技術轉讓費,要麼你每個月來現場免費學習一次。徐萬年想也沒想選擇了后者。就這樣,數年來,徐萬年雷打不動每月一次,通宵開車前往浙江學習。當天學完后,馬上返回黃溪村,將所學內容講給村民聽,指導村民實踐,就這樣一點一滴的,黃溪村的有機葡萄產業逐漸發展起來。現如今,一到有機葡萄收獲的季節,每天都有幾十輛貨車來村裡拉葡萄,每公斤能賣到30元。

為提高黃溪村蠶桑產業效益,黃溪村還大力引進優良品種“強桑一號”,大大提高了桑葉產量與質量﹔新建小蠶工廠,為養蠶戶集中共育小蠶﹔創辦桑田蠶業有限公司,並與相關企業合作收購加工蠶繭,為本村及周邊鄉鎮蠶農的產前、產中、產后提供了一條龍全方位服務。

發展特色產業,必會涉及土地。在農村,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如何讓有限土地發揮最大效益,徐萬年一直在苦苦思索著,最終,黃溪村創新實行“確權、確股、不確地”的土地經營管理模式,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推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經營。農戶的承包權體現為年底的分紅權益,經營權流轉到村小組后,由村小組統一管理。這種適度規模集中經營土地的使用制度解決了“有人無田種”“有田無人種”的矛盾,外出務工者可以放心出門,種田農民可以規模經營發展特色產業。

黃溪村其他變化的背后,是一個個平凡又感人的故事——

為了方便村民出行,徐萬年決定在環村的崇河上修建黃溪大橋。從黃溪大橋第一個橋墩建成時起,全村100多名老人天天坐在村口守望,希望大橋早日通車。2012年,當126米長的黃溪大橋竣工后,村民方新華請來了十多年因為過河不便從沒到過黃溪村的丈母娘。

為了節約經費,位於村中心的鳳凰坪廣場從規劃設計到項目施工,徐萬年領著村干部自己動手,從畫圖紙到買建材再到鋪磚建亭,不放過一個細節。村民們說,鳳凰坪廣場是黃溪村的“網紅打卡地”,家裡來了客人,都會帶著去遛一圈。

知識改變命運。2008年以來,黃溪村在教育上狠下功夫,改善教學條件,配備優秀師資。10年前全村僅有8名大學生,如今有374名大學生,平均每兩戶就出了一名大學生。

…………

幸 福

從落后到先進、從貧困到富裕,黃溪村用12年的時間實現了全面發展:2016年,順利脫貧退出﹔2019年,全村存款突破1.3億元,戶均存款17萬元,人均存款4萬元﹔70%的村民家有小汽車﹔80%的村民住上了聯排別墅﹔先后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談及徐萬年,黃溪村村民話裡話外滿是感激之情。因為,是他領著大家奔向幸福。

“徐書記是個干事的人。”脫貧戶方小花說,以前,自己在家養蠶,從育種到賣繭,一年隻能養一批,收入隻有兩三千元。現在,村裡推廣“小蠶工廠化,大蠶省力化”的飼養方式,一年可養多批次,收入是以前的二三十倍。

“徐書記給了我重新開始的勇氣。”說這話的是黃溪村大地農庄的老板方小林。曾經兩進兩出監獄的他,看著村裡人氣漸旺,萌生了利用在監獄裡學到的烹飪技術開農家樂的想法。徐萬年得知后,給予大力支持。如今,大地農庄生意紅火,有時一天要承辦八九十桌酒席。

“徐書記像個大家長。”27歲的方南是黃溪村走出來的大學生,現在廣州成家立業。即使離家千裡,方南仍然時刻關注著黃溪村,時不時與徐萬年電話聯系。用方南的話說,當年家境貧寒的他如果沒有徐書記在經濟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勵,就沒有他的今天。

“徐書記給我樹立了榜樣,向他學習我也不鬆勁。”與徐萬年搭班子的村文書方志春,受其感染,十余年如一日對工作充滿熱情。他說,12年來,村兩委進行了四次換屆,班子成員連續四屆全部當選。這說明,老百姓信任他們。這份信任,他們不能辜負。

當年,為了全心全意投入村裡的工作,徐萬年放下自己年盈利200多萬元的企業。他不從村裡拿一分錢工資,不拿一分錢補貼,不報銷一分錢差旅費,有人問他:“徐書記,這十多年怕是損失了2000多萬元啊,你后悔嗎?”對此,徐萬年毫不猶豫地回答:“不后悔,黃溪村就是我的家,村民就是我的親人。他們幸福了,我就幸福了。”

徐萬年的話,句句都是從心窩裡淌出來的。12年來,他勤勤懇懇、無怨無悔,用心用情為民辦好每一件事,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心中一個朴素的信念:作為一名村黨總支書記,做任何事情都要對得起胸前的黨徽,對得起全村的百姓。(記者 朱 力 齊美煜)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