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因水而貧,如今治水而興——

南羊村的美麗蝶變

2020年11月09日07:39  來源:江西日報
 

南羊村依山傍水,風景如畫。本報記者 鄒曉華攝

從樂安縣流坑古村往南行,一路上綠樹成蔭,稻浪金黃。跨過烏江上的東岸大橋,橋的東頭,就是該縣牛田鎮南羊村。南羊村依水而建,昔日,因水而貧,村民出行靠擺渡﹔如今,治水而興,村民安居樂業。

建橋,告別擺渡出行

位於烏江中段的南羊村,轄4個村小組,曾經是烏江樂安境內4個渡口中的一個。自建村以來的幾百年間,一根竹篙,一葉小舟,載運著渡口兩岸的人流、貨物。

“在橋建成前,村民過河、物資運送都靠渡船,遇到河裡漲水,進村出村的路就斷了。”村黨支部副書記葉五房告訴記者,除了交通不便,烏江還讓南羊村村民飽受洪水之苦。

2008年,樂安縣在位於南羊村烏江段的南邊,建成了兼具蓄水防洪和發電功能的東岸水電站。南羊村自此再也沒有發生洪水漫村的情況。2011年,通過爭取的“渡改橋”項目資金,及村民自發籌資,南羊村在渡口邊建成了東岸大橋。通車那天,村裡特意擺了喜酒,慶祝這件大喜事。村裡最后一任擺渡人歐陽生貴,收起了擺渡的竹篙。

求變,產業鼓了腰包

橋修好了,村民出行方便了,村庄不再遭受水災,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成了大家的目標。南羊村因地制宜,依靠緊鄰烏江的區位優勢,種植桑樹養蠶。穿過參天的古樹林,在東岸村小組東面的稻田邊,一片桑田與鴨場出現在記者眼前。正在給鴨子喂食的村民董國輝告訴記者,蠶桑基地面積近200畝。在養蠶季節,基地吸收了當地10戶貧困戶就業,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記者採訪時,正好遇到村民將收割的稻谷運到烘干廠。“如今收割機能直接進村,在田頭就能把谷子裝車,直接拉到烘干廠。以前,收割機哪裡進得了村,要先把谷子扛到船上,擺渡到河對岸,再用拖拉機拉到鎮上賣。”村民葉發生說。

“以前家裡最困難的時候,連炒菜的油都沒錢買。”南羊村村民廖中秋告訴記者,橋沒修通前,家裡的收入主要靠每年養一兩頭豬。他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后,在扶貧干部幫扶下種植煙葉。今年4月,在幫扶干部的介紹下,廖中秋進入東岸水電站上班,每個月有了2000元的穩定收入。同時,他自籌資金5萬元,通過產業扶貧貸款5萬元,加入了村裡的龍升種植養殖合作社,養殖肉牛。“現在日子漸漸紅火了,生活越來越有盼頭。”廖中秋說。

駐村第一書記江泉興告訴記者,為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村裡鼓勵貧困戶以“公司+貧困戶+合作社”“公司+農戶”等形式,參與發展雙孢菇、蠶桑和雞鴨養殖、肉牛養殖等扶貧產業。如今,全村7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依托產業全部脫貧。南羊村也從一個貧困村,成為“六好村”。

展望,吃鄉村旅游飯

產業興,窮根斷﹔村子美,人回流。這兩年,不少村民回到村裡建起了小洋樓。“他們都期待村裡的旅游發展起來后,回村開民宿或農家樂。”葉五房說。

“南羊村依山傍水,離流坑古村不遠,生態環境好。全村有200多棵古樹,水有烏江和東岸水庫,山上還有待開發的溶洞……”江泉興也看好南羊村發展旅游的潛力。他告訴記者,靠水吃水,現在村裡產業發展起來了。目前,南羊村正融入樂安縣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項目,打造鄉村旅游。

據了解,樂安縣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工程治理范圍涉及5條水系,項目總投資5.9億元。工程以恢復河湖基本功能、修復河道空間形態、改善河湖水環境質量,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美鄉村為總體目標,治理河道總長為73公裡。其中,該項目在南羊村東岸工程段投資325萬元,包括在東岸橋以下的烏江兩岸修建游步道、生態長廊等。同時,根據東岸村小組的地形特點,新建休閑娛樂健身文化廣場,為鄉村旅游開發增加亮點。記者在項目施工現場看到,村中的文化廣場已基本建成,廣場上7棵巨大的古樟樹已全部用圍欄圍好。古樟樹枝繁葉茂,形態各樣,與周圍的房屋、群山融為一體。

烏江沿岸正如火如荼施工的“水系連通”項目,讓村民吃上旅游飯的日子越來越近。(曾文才 記者 鄒曉華)

(責編:毛思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