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綠色”名片 南昌灣裡獲評“中國天然氧吧”稱號

2020年11月13日20:52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人民網南昌11月13日電 日前,一條從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傳出的權威消息霸屏了朋友圈, 2020年度“中國天然氧吧”評審結果出爐,南昌灣裡光榮上榜,這是繼獲得“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生態區”“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森林旅游示范區”“中國體育旅游精品景區”之后灣裡第7張響當當的“綠色”名片。不斷為“綠水青山”注入新能量的灣裡,再一次向人們証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展示出一幅藍天淨土養肺,青山綠水養眼,中藥食療養生,田園生活養心的生態水墨畫。

養肺:藍天碧水擦底色

“這裡的空氣太清新了,今天休息,和朋友一起來灣裡呼吸新鮮空氣,清除一個星期儲存在肺裡的廢氣”,在洗藥湖游玩的劉女士由衷的發出感慨。時下,越來越多的市民願意在“天氣不錯”的日子,來到”空氣不錯”的灣裡,隨手拍下“灣裡藍”,深吸一口清新空氣。

今年1-10月,灣裡共收獲了283個“藍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6.7%,如果說優秀的自然生態條件是灣裡“天生麗質”,那麼,這種美的延續離不開灣裡人的后天努力。

清晨,一輛“大炮車”呼嘯著穿行在車水馬龍裡,給蔓延著尾氣的天空來了個“日光浴”﹔塔吊林立的工地上,一排“噴霧”的龍頭,給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帶來了一絲“小清新”﹔工廠裡,監督部門正在對減污排放效果的各項指標“嚴防死守”……

網格化管控揚塵污染,在15個建筑工地安裝的“智慧工地”監管平台,實時對工地現場揚塵進行監測,使監管部門的“耳朵、鼻子”長在了工地,落實各項防塵措施,加強道路保潔,禁止焚燒垃圾行為。今年1-10月,灣裡PM2.5平均污染濃度為26微克/立方米,較去年同比下降了21.2%,PM10平均污染濃度為40微克/立方米,較去年同比下降了23.1%。

與空氣治理思路異曲同工,灣裡管理局扎實推動水環境治理工作,以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行動為統領,先后斥資3億元在城區和鄉鎮建起污水處理廠和污水處理站,徹底“打通”城鄉污水處理“大動脈”,隨后,129個村點污水處理設施的建成運行,暢通了農村污水處理“微循環”。今年1-9月,縣級飲用水源保護地烏井水庫水質達標率為100%,“天藍水清白鷺飛,詩畫灣裡生態美”的畫卷成為了現實。

養生:創新產業顯亮色

都說“走進灣裡,走近健康”,有著“中國最美工廠”之譽的江中藥谷就在灣裡。2017年,中醫藥產業發展迎來利好態勢,《中國(南昌)中醫藥科創城建設方案》應運而生,提出“雙核驅動、協同發展”的中醫藥產業空間布局模式。灣裡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優秀條件,成為了其中“一核”即“中國(南昌)中醫藥科創城江中藥谷核心區”的所在地。

核心區的建立,加快了灣裡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推動的步伐,總投資3.3億元、建筑面積達9萬平方米的中國 (南昌)中醫藥科創城綜合體項目順利封頂,雙創服務中心、江中研發中心二期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有力的支撐了核心區建設﹔人才公寓即將投入使用,廣泛開展“招商引智”工作,形成了中醫藥產學研一體的產業鏈。

“從人流量來說,本不應該選擇灣裡。而這裡有比較成熟的政策以及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讓我們更願意將國醫館開在這裡。”國醫館館長魏雙奇一語中的。正是看到政策疊加,看到了灣裡發展中醫藥產業的決心,讓巴洛夫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有了信心,與江西中醫藥大學強強聯合,在江中藥谷核心區建設了國醫館,共接待各類咨詢、問診、理療及體驗客戶3000余人次,近兩年的時間裡就遠遠超過了預期目標。

灣裡管理局搶抓機遇,結合全域旅游創建和幸福產業發展,以“中醫藥為核心,走大健康道路”為產業方向,推動中醫藥養生、醫藥科技、健康產業快速聚集,多措並舉助力中醫藥事業發展,為灣裡健康養生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養心:田園鄉愁享綠色

旅游,除了看山玩水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享受旅途中那種放鬆身心的自由,而灣裡恰恰能走進人們心靈最深處的“醉美地”,它的美,在人文,在慢生活。灣裡的生活是閑適的、隨心的,隻有住在這裡,才能放鬆身體讓心靈歸於平淡,找到那股淡淡的鄉愁。

“為了一間房,奔赴一座城”,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灣裡民宿”再度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爆款,精品民宿入住率達100%。

依山而建,繞木而起,是灣裡民宿的特色。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礎上對老房子進行重塑,將現代宜居的理念融入到舊建筑的結構框架中,是古與今的融合,也是人與自然的融合。尋山水,覓鄉愁,一座座田園院落靜默於林海深處,青山蒼翠,歲月悠長,灣裡的特色民宿成為無數游客的“詩和遠方”。

為了民宿產業的蓬勃發展,灣裡出台全市首個《民宿產業扶持辦法(試行)》,對符合“標准民宿”“特色民宿”“精品民宿”等級要求的民宿,按床位數最高給予3000元/張獎勵。盤活農村中的閑置農房資源,引入優質市場資源,推進整村民宿項目,雷港民宿村、在芙山房等28家規模民宿開店經營,民宿床位達1831張。

灣裡的美在人文,在隨音而動,跟隨著伶倫的腳步,有高山處紅星村斫琴工匠在這裡制琴,偶然間聽見焚香奏琴之聲,能感受千古之音流淌至今。潺潺流水,沿溪而走,將人們帶到各個村落,太平鎮千年銀杏樹的金黃樹葉打著圈兒飄落下來,“訴說著”千百年來的灣裡“故事”。

養眼:提升顏值出彩色

綠色,是灣裡鮮明的“底色”,森林覆蓋率達73.27%,連續12年獲評江西省森林防火平安縣區,積極推進森林“綠化、美化、彩化、珍貴化”建設﹔率先發布野生動物“禁獵令”“獎勵令”“救助令”,從禁止捕獵、獎勵保護到救助補償,打造一條保護野生動物的全鏈條式“全閉環”,無不讓人拍手叫好。

當下的灣裡,由點及線,點線成面,一幅“城區大公園,農村大景區”的生動彩色畫卷已然形成。

拆違拆臨、道路退讓、見縫插綠,遺留的街角零星空地變成了“小而精”的“口袋公園”“郵票綠地”,成為了群眾“家門口的網紅打卡點”﹔一條條風光秀美、蜿蜒伸入各個行政村的縣道、公路,經過路域環境提升整治,實現了從“交通線”到“風景線”的華麗蝶變。整潔的農家小院、精致的觀景亭……圍繞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環境整治、交通干道提升改造工作的“雙美行動”(指“”美麗庭院”帶來“美麗經濟”),讓美麗城鄉從自然天籟中走來,城鄉顏值達到了新高度。

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吸引了好項目的落地,總投資8000萬元的“梅嶺時光歡樂谷”正全力建設,將打造一處以生態、文化、休閑、健康為特色,集參與性、互動性、娛樂性的深度休閑游玩新地標。半山壹號體育運動中心與灣裡這座生態大公園完美融合,讓眾多游人擁抱青山綠草,呼吸新鮮空氣,體驗高爾夫運動裡揮杆的樂趣。

灣裡開啟的“美顏”模式,讓這座“養眼”的小城更加宜居宜游,在灣裡,春看花、夏戲水、秋嘗果、冬賞雪﹔來灣裡,我“養”你!(時雨、陳璞) 

(責編:羅娜、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