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晚7時,安福縣文化公園熱鬧非凡。點燃激情的正是全縣才藝大賽。近期,安福縣城各大廣場可謂好戲連台。6日晚的這台節目已是“激情瀘瀟·最美樟鄉”系列廣場文化活動11月以來辦的第三場演出。台上演得賣力,台下看得有味。
從“送文化”到“種文化”
群眾“掌勺”文化大餐
隨著動感的音樂聲響起,一群穿著運動服、戴著鴨舌帽的人跨步上台,激情演繹《魔性節拍》。台下不少觀眾認出了表演者正是平時在廣場上跳舞的那群人。“舞台上比平時更有模有樣,我給她們鼓掌,感覺特別親切。”一位觀眾說。
安福“激情瀘瀟·最美樟鄉”系列廣場文化活動自2012年開鑼以來,已演出數百場,場場百姓唱主角。活動打破文藝晚會的慣例,把舞台交給普通百姓,節目形式不拘一格、原汁原味,既展示地方特色,又充滿生活氣息。
“激情瀘瀟·最美樟鄉”系列廣場文化活動是安福縣打造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是首屆江西省贛鄱群星獎獲獎項目,入選全國文化志願服務示范項目。每年舉辦百余場大大小小演出,即便今年受疫情影響,累計參演人數仍有近萬人,觀眾達30萬余人次。
活動一辦八年,一年比一年精彩。安福百姓舞台為何能持續精彩?安福縣文廣新旅局副局長李芳用了一句話概括:百姓編、百姓演、百姓看、百姓樂。她說,讓群眾成為“主角”,激發了大家參與的熱情,在全縣形成了城鄉互動、區域聯動、上下齊動的良好局面。
與此同時,“一個品牌,百支團隊,萬人參與,全民樂享”機制逐漸形成。如今在安福城鄉,活躍著上百支文化志願服務團隊,積極參與各類文化演出活動。
從“台下看”到“台上演”
百姓爭相上台當“明星”
百姓大舞台,人人都“出彩”。
11月2日晚,安福縣“激情瀘瀟·最美樟鄉”系列廣場文化活動非遺專場演出,獨具民俗特色的《祭月》《燒塔》《剪紙姑娘》等節目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群眾圍觀。
“感謝這樣的舞台,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65歲的演員鄒海平既緊張又激動。“百姓大舞台”搭起“星光大道”,當天不少“草根”感受到了“主角光環”。“看著台下人山人海的觀眾,聽到此起彼伏的掌聲,我感覺自己成明星了。”經常參演的余麗君說。
精彩的演出讓台下的觀眾深受感染。“很多節目表演的是左鄰右舍,演的是身邊事,看完話題多。”天天追著演出跑的李木根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舞台上,百姓當“主角”,大家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充分地激發出來,一批草根文化人才也成長起來。余麗君不但自己參演,父母孩子也是舞台上的常客。說起創作,大家對左煥興豎起大拇指。作為安福縣文廣新旅局一名干部,這些年他創作了許多作品,很多人都演過他創作的節目。
“老百姓都爭著參加演出和創作。”李芳表示,如今在安福,想辦一台晚會,隻需吆喝一聲,立馬有節目排隊等著上台,往往一場晚會還容納不下。
從“獨樂樂”到“眾樂樂”
家門口的“快樂大本營”
每當夜幕降臨,安福縣金岸廣場、文化廣場、城南廣場處處歌聲嘹亮,舞步翩翩。從專業演員到普通群眾,來自全縣各地的文藝“骨干”們在這裡一顯身手。
寒去暑來,不一樣的天氣,不一樣的場地,卻保持同樣的熱情。每年百余場演出,點燃了全縣群眾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激情,成為大家的“快樂大本營”。
安福縣退休干部彭子堯所在的老年大學藝術團是舞台上的常客,他形象概括為“奶奶級的演員”。台上台下,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說:“這是一件一舉三得的事情,服務別人,快樂自己,還鍛煉身體,實現了老有所樂。”
“每次演出,既是文藝展演,也是群眾聯歡。”安福縣文化館館長嚴二姑介紹,最近幾次演出,每次都有上萬人現場觀演。其中的非遺專場演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安福把文藝展演作為傳統鄉村文化活態傳承的載體,讓非遺文化為群眾所喜聞樂見。近年來,安福對中秋燒塔習俗、垇雲火把節、吃新節等非遺項目進行改編和再創作,編排成舞蹈、民間小調、山歌等,搬上舞台,讓人看了眼前一亮。
一個百姓舞台能有多大作用?安福縣一名社區干部曾感慨地說:“可別小看了唱唱跳跳,搞多了、搞活了,家門口的牌桌就不見了,人心慢慢就齊了,大家的幸福指數也就上去了。”
“從‘政府搭台,政府唱戲’到‘政府搭台,百姓唱戲’,活動有人氣、有活力,實現了可持續。”安福縣文廣新旅局局長王寧勝說,“今后我們還將從群眾文化需求出發,進一步在資金、人才、機制等方面著力,讓這個百姓大舞台產生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魏智糧 記者 龔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