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8歲老人,歷經生活千錘萬鑿,依然樂觀、憧憬未來。他堅強不屈、奮發有為,用智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帶領家人脫貧致富奔向康庄大道。這位可佩又可愛的老人讓人肅然起敬,汲取他的精神,或能給予你戰勝一切艱難的力量!
沒有寬敞的門市和醒目的招牌,隻有一口鐵鍋、一把菜勺、一顆樂觀的心,在六家橋鄉艾坊村,貧困戶阮貴孫靠自己手藝,上門為村民燒菜增加收入,讓菜香飄進了村民心裡,讓好日子飄進了自己家裡。幾場秋雨過后,九月的崇仁,空氣微涼而清新,讓人心曠神怡。近日,來到六家橋鄉艾坊村,初見阮貴孫,看起來尚年輕,個子不高,皮膚黝黑,憨厚朴實的地道農民形象讓人印象深刻。“現在我已經順利脫貧摘帽了,希望一家人都能過上幸福的日子。”愛笑的他說,這一路走來,很多人幫他助他,為他一家老小照亮前方幸福路,談及過往,他刻骨銘心。
“今年68歲,好多人都說我不像快七十的人,可能是我比較樂觀,不顯老!”阮貴孫笑呵呵地說,但是在樂觀的背后,卻有著無法承受的不幸。
如果不是那場意外,他本該像其他老人一樣,兒孫承歡膝下,享受晚年幸福生活﹔如果不是那場意外,他有著更自由自在的選擇﹔如果不是那場意外,他的兒子兒媳都在跟前,他有一個完整美滿的家。然而2012年,一場車禍劃破天際,他的兒子當場去世,白發人送黑發人,那時那刻,悲痛欲絕、痛不欲生不足以訴說心中的痛……
生活的沉重打擊幾乎把這位老人打倒,兒子永遠失去了,兒媳婦也離開了這個家。留下了兩個尚小的孩子,如何肩負起撫養他們成長重任,他又一次陷入深深自責中,“自己文化水平低,家庭底子薄,靠在家務農維持生活好難、好難。”想起那段艱難困苦的日子,阮貴孫眼睛濕潤,“妻子還常年多病,家裡沒有多余的錢,要是兩個孩子一生病,我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辦。”
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幫扶干部走進他的家,及時了解相關情況后,經過評選,阮貴孫兩個孫子和妻子被納入了低保,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幫扶干部還經常到他家走訪,同他聊天談心,了解他的思想狀況,鼓勵他重拾對生活的信心。“經過談天談打算,還有鄉裡“三講一評”思想的引導,阮貴孫思想上有了很大改變,人對生活有信心,就有盼頭。”幫扶干部黃軍勇說,眼見他精神面貌一天比一天好。“黨和政府給了我希望,最煎熬的日子過去了。更好的日子還要靠自己雙手掙出來。”阮貴孫在獲得政策幫扶后,更用自己的雙手摘掉“窮帽”。
自強不息的人總能在生活關上最后一扇門之時,及時尋找到打開的那一扇窗,年輕時,他有一門燒菜好手藝,而且在當地小有名氣,現在他想重操舊業,阮貴孫的這個想法得到幫扶干部的全力支持。萬事開頭難,怎麼打開“市場”是他和幫扶干部面臨的困難。為此,大家紛紛發動身邊的同事、朋友和親戚幫助他宣傳,隻要知道哪裡請宴需要燒菜的主廚,就會介紹阮貴孫。而他也沒有讓大家失望,阮貴孫會燒一手好菜的名聲越傳越遠,找他的人也越來越多了。為了提高廚藝,他積極參加鄉裡舉辦的相關培訓,向其他廚藝更好的人請教學習。談及自己這門炒菜手藝,阮貴孫說,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燒菜,尤其是梅菜扣肉,大家吃了都說不錯,現在更有信心讓它變成自己脫貧致富的法寶。“燒菜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對生活有了信心,我們也能幸福。”他的話讓人感動。
“生活就像燒菜,隻要努力用心,就會越來越香。”阮貴孫把對生活的切身體驗化作勵志話語鼓勵身邊遇到困難的朋友,如今日子越過越好,他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幫別人炒菜,一年的收入在1萬多元,還種了10畝的水稻,一年也有5千多元的純收入,加上低保,他們一家一年有3萬多元的收入,集體經濟光伏產業還有分紅,兩個孫子在教育上有優惠,再加上自己的努力,2017年年底阮貴孫順利脫貧摘帽。
自立自強、百折不饒、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為中華民族精神延續一脈相承注入了新時代新內涵。在脫貧致富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年歲高而心不老的阮貴孫轉變觀念,艱苦奮斗,依靠勤勞雙手摘掉“窮帽”,迎來事業發展第二春,成為全村貧困群眾身邊的模范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