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元:揮洒青春不負鄉親

2020年12月03日11:29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村裡有小朱,脫貧不用愁。”在於都縣葛坳鄉牛頸村,提起村裡來的90后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村民總是用這樣一句順口溜來回答。

村民口中的“小朱”,其實是於都縣煙草專賣局的朱晨元。2018年4月他被於都縣煙草專賣局選派為駐牛頸村扶貧第一書記。由於年輕,工作認真,被當地村民親切地稱為“小朱”書記。

牛頸村位於於都縣北,地形以丘陵為主。轄區內有16個村小組,村民3423人,其中貧困戶有135戶627人。

於都縣煙草專賣局於2015開始挂點幫扶牛頸村,經過三年的努力,使貧困發生率從15.6%下降到7.7%,貧困人口雖有一定數量減少,但全村仍有未脫貧戶63戶264人,脫貧任務十分艱巨。

朱晨元家住於都縣城,他是家中獨子,作為一名90后,一個實實在在的城裡小伙,初來牛頸村,人地生疏,面對陌生工作環境以及從未有過基層工作經歷,朱晨元多少有點“忐忑”。

“說實話,一想到扶貧工作要如何破題,怎樣才能盡快改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我心裡是毫無底氣。”

朱晨元說道。急需破解的難題還有很多,但朱晨元沒有退縮。為了盡快轉換角色,適應崗位,他花了三個月時間走遍了16個村小組,遍訪了全村所有的貧困戶。

通過詳細走訪和調查,他發現牛頸村村民的產業主要以種植水稻、花生、紅薯和零星養殖雞、鴨為主,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村民主要經濟收入靠務農和外出打工,每年外出務工村民有600余人,發展經濟缺項目、少資金﹔村內基礎設施落后,村集體經濟家底薄,這就是牛頸村的“賬本”。

摸清了全村基本情況,就要找准扶貧對策。通過多次召開村組干部、村民代表會議共謀產業發展,朱晨元理出了牛頸村脫貧致富的新思路、新辦法,制定了脫貧攻堅兩年工作規劃,為牛頸村勾勒出了一幅興產業、促發展的美好藍圖。

為了更好的融入村民,他還學會了當地的方言,並與村兩委干部、駐村工作隊員逐家逐戶的向貧困群眾宣傳和解讀各項扶貧政策,因為懂政策、會分析,還被村民親切的稱為“牛頸通”。

“牛頸村要發展,產業支撐是關鍵。”朱晨元說道。如何利用現有資源,發展主導產業,增加村民收入,促使貧困群眾盡快脫貧致富,這是朱晨元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朱晨元與駐村工作隊員遍訪了葛坳鄉及周邊所有的生產技術能手和產業帶頭人,通過實地考查、學習經驗等,結合於都縣產業扶貧政策,制定了“致富帶頭人+合作社+貧困戶”產業發展模式。

在朱晨元和村兩委的帶領下,牛頸村成立了勁欣種養專業合作社。通過向上級申請撥付款項、聯系企業投入項目、鼓勵123戶貧困戶入股、申請小額貸款等方式籌措資金,由村裡致富帶頭人葛觀長負責建立起了石龍蛋雞養殖廠。

“讓有技術、有能力的村民帶頭經營產業,貧困群眾以土地、現金等多種方式入股產業,投身產業發展,參與務工,既解決產業啟動問題,又能持續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現如今貧困戶通過務工和專業合作社年底分紅,每戶平均能增加2160元的年收入。”說起產業扶貧,牛頸村黨支部書記葛海軍打開了話匣子。

養殖場建立起來后,朱晨元又引入贛州煙草“特巴客”品牌,通過“特巴客”的統一包裝、宣傳,將農家土雞蛋打造成品牌雞蛋,借力“特巴客”渠道形成特色投放,把雞蛋銷往了寧都、章貢區、新余等省內多個地市。

到目前,該場養殖蛋雞5500余隻,日產雞蛋490個,月均收入4萬余元,已實現利潤10余萬元。除養雞產業外,還有蔬菜、光伏發電、制衣等十余個產業項目在朱晨元的帶領下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

貧困戶葛燕欽是牛頸村裡的重點幫扶對象,年逾七旬,他身患殘疾,唯一的兒子十年前因病去世,隻留下兩個年幼的孫子和孫女相伴。每月朱晨元都會去看望他們,了解老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需求,給他帶上些生活必需品,和他拉家常、噓寒問暖。

朱晨元先后給他辦理了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商業補充險,進行了慢性病篩查和認定,使其醫院看病住院報銷比例達到了90%,為他的孫子、孫女申領教育補助2200元,讓兩個孩子能夠在學校安心的讀書和學習。現在燕欽平常看病不用愁,孫子孫女上學也不用擔心,可以安心的享受晚年生活。

“我是土生土長的於都人,牛頸村村民都是我的父老鄉親,身為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就應該踏踏實實、盡心盡力地幫助鄉親們做點實事,成為他們的貼心人。”朱晨元笑著說道。

駐村扶貧期間,朱晨元努力為村裡爭取到於都縣扶貧項目資金20萬元,用於實施整村推進通組路項目,硬化了牛頸村村尾到村頭的多條“爛泥路”,讓幼兒園的校車和村民的農用車能夠安全駛進駛出。如今平坦結實的水泥路、瀝青路穿村入戶,四通八達,村民出行更加便捷、舒坦……

“雖為90后,但我有信念、不怕吃苦,如今產業發展是牛頸村第一要務,平時就要收集好、解決好他們在增產增收上的急事難事煩心事,幫助他們盡快脫貧奔小康。”朱晨元表示道。

接下來,他還將帶領於都縣煙草專賣局駐牛頸村扶貧工作隊和當地村兩委一起加快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蛋雞養殖產業,大力培育涉農專業合作社等,多元化發展蔬菜種植產業,持續助力貧困戶增收致富。(李權)

(責編:邱燁、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