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為那一抹綠色

——記全南縣林業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江軍

2020年12月04日18:50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寒冬時節登高遠望,全南縣199萬畝林地依舊綠樹成蔭、風景如畫。這滿眼綠色,其中有著正高級教授級工程師江軍的汗水。

奉獻青春 與林為伴

一套辦公桌椅、一牆林業書籍、一雙解放鞋、一雙雨鞋、一套迷彩服......12月3日下午,走進全南縣林業局副局長江軍辦公室,室內陳設簡單得令人驚訝。工作人員小謝告訴筆者,江局是老前輩了,在林業局工作了整整29年,比自己的年齡還大,他正在從林場回來的路上。

沒說幾句,江軍就風塵仆仆地出現在筆者眼前,皮膚黝黑,身材敦實,解放鞋上還沾著濕潤的泥土。

今年54歲的江軍,出生於“林業世家”,外公是八一墾殖場的林業工程師,父母是林場工人。從小就在山林長大的江軍,對森林有著特別的感情,注定了與這片山林有不解之緣。高考那年,江軍在願欄裡填報了林學專業。1991年,24歲的江軍從江西農業大學畢業,分配到了全南縣林業技術推廣站工作,這一干,就是29年。

剛畢業的江軍就碰上了大項目,1992年世界銀行貸款造林項目落地全南。因林業人才缺乏,江軍勇挑重擔,接下了這個項目。

“那時候條件艱苦,一上山就要待一天,早出晚歸是常事,隻能帶上干糧就熱水。遇到下雨天,身上都分不清是雨淋濕的還是汗濕的。”江軍回憶,一個月有25天住在林場,八個林場輪番住下來就差不多一年了。

白天,上山測量樹木生長情況﹔晚上,燈下做好記錄﹔閑暇時,在辦公室比對分析苗木的情況……在大量的實踐勘察中,江軍牽頭編制了1992年至2000年8個年度的項目作業設計書,順利通過省、市主管部門的審核﹔針對項目造林地三類林的生長情況,提出了“保一轉二搶三”的技術實施方案,在全省各項目縣推廣。

初出茅廬的江軍受到鼓舞,干勁更足了。接下來的幾年,江軍一口氣會同江西省林業廳的專家共同開展了多項科研和技術推廣應用:“ABT”生根粉在造林、種苗上的應用,鬆類及木荷芽苗切根移栽,林地化學除草和毛竹林科學墾復復壯等技術推廣,項目獲得了1999年度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完成省林業廳下達的“江西省杉木優良無性系繁育和推廣”科研課題,主持本縣協作區的科研內容,初步篩選出優良無性系32個,為全省杉木優良種源選擇打下了基礎﹔開展“PT菌根”化育苗和國外鬆“PT菌根”芽苗造林試驗研究,為中國林科院和省林業廳推廣應用“PT菌根”提供了依據和技術支持。因業績突出,2000年江軍被國家林業部評為“先進個人”。

大地無聲,青山為伴。八年裡,全縣完成了世行項目造林6.75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了4個百分點,江軍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汗水。

綠染山坡霜滿鬢,如今,江軍仍保持高強度的工作,常年活躍在林間,家鄉的每片山頭,他都已了如指掌,儼然成了林木“活地圖”。

項目建設 惠及百姓

全南作為一個林業大縣,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是縣裡的頭等大事。2013年-2016年,依托國家級星火項目及市級科技項目建設,江軍帶隊助力全南走出了一條條“林下生金”路,鋪就了產業振興新路子。

當初,江蘇陽光集團旗下的全南高峰公司與縣國企天龍公司,先后看好贛南土地的林下靈芝產業,如何邁好第一步讓企業犯了難。

懂技術又熟悉情況的江軍,被任命為項目帶頭人,他認真分析了林下靈芝的生長特性后,又一次爬上山頭,經過半個多月的考察測量,最后在兆坑林場,找到了高度契合林下靈芝生長環境的山場。

“林下靈芝這個項目當年投產,當年就收益了,還通過基地加農戶的方式,讓當地老百姓參與進來,多了一筆收入。”說起這件事,江軍還是滿心歡喜,比起任何榮譽,老百姓得到實惠才是好事。

金龍鎮兆坑村受益最大的一個村子,在江軍帶隊開展林下經濟種植技術推廣下,村裡成立了綠豐靈芝合作社,依托“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村集體經濟收入,除了為14名貧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每戶貧困戶還可增收1000元以上。村裡的貧困戶鐘良柱就在基地務工,60多歲的夫妻倆一天在基地務工的工資有160元,比過去強多了。

在江軍團隊的技術支持下,兆坑村先后發展了600畝的靈芝產業基地、1000畝的草珊瑚產業基地,年均1000畝左右的人工撫育林,成功於2019年底摘掉省級貧困村的“窮帽子”。

在科研項目攻關路上,江軍不但要給產業找路子,還千方百計攻克技術瓶頸,用最少的成本給百姓創造最大的效益。2016年,在對國營林場的原有鐵皮石斛進行考察后,江軍會同專家團隊發明了一種鐵皮石斛樹干盤栽裝置,當年在小葉岽林場種植200畝鐵皮石斛,不但植株生產良好,產量更達到了200公斤,比原來產量提高了2.5倍,產值達到20萬元,為企業和廣大林農應用林下條件種植中藥材、實現脫貧致富提供了示范樣板。

科技推廣 促林騰飛

12月4日,跟著江軍來到全南縣大吉山鎮明月山庄,一棵挺拔的八角樹亭亭如蓋屹立其中。老板娘高興地告訴筆者,這棵八角樹,是七八年前在縣裡免費領取栽下的,今年開始豐果了。“我們贛南這邊的八角特別香,比外邊市場的八角要貴2、3倍,村民房前屋后都愛栽上幾棵。”

在贛南大地上,一直有著種植八角樹的傳統,但由於缺乏系統的技術支撐,多年來,八角樹只是依靠“民間技術”存活,零星分布,不成規模。

林業上的技術難題,一直是江軍的主攻方向,獨木難成林,江軍為了把人才力量注入林業,先后組建了由贛州的專家和縣裡的14位林業人才構成的科研團隊,並率領團隊承擔下了“八角引種栽培技術推廣與示范”項目。作為項目主持人,江軍與贛州市林業技術推廣站合作,開展了對贛南八角引種與豐產栽培技術研究。

江軍團隊遠赴廣西學習苗木培育,通過多次對八角的引種栽培試驗,完成了八角的採種、育苗、造林撫育技術研究,摸清了該樹種在贛南的生長規律,同時開展了八角豐產栽培技術研究。2013年4月,贛南八角引種栽培技術通過了成果鑒定,並編纂出版了相關書籍。

精心選育的八角樹苗,先在國有林場得到了試種,而后,免費送到大吉山鎮、金龍鎮、中寨鄉等鄉鎮村民手中。引種八角樹有了示范和技術支撐,在龍南、定南、上猶、崇義、興國等縣市輻射開來,面積達到1800畝,進入豐產期后,可年產八角果90萬公斤,為當地林農創造超1500萬元的產值。

2010年,44歲的江軍拿到了南京林業大學的農業推廣碩士學位,無論身后多少榮譽,江軍也一直向前。“隻要我能跑動,我就不會停下林業工作,如果跑不動了,我的心也會向往著林業事業。”對於江軍來說,林業工作永遠沒有休止符,他要用株株綠色生命繪就一幅幅和諧秀美的鄉村新畫卷。(張美霞 鐘慧燕)

(責編:毛思遠、吳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