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修路護路 24載痴心不改

——記南昌縣塘南鎮和豐村農民李學華

2020年12月07日07:38  來源:江西日報
 

11月中旬,正值晚稻收割的季節,也是南昌縣塘南鎮和豐村老黨員、村民李學華最忙的時候。今年,李學華種了80多畝水稻,他想早點把稻子收割完,然后集中精力去修路。前些天,李學華在去蓮塘的路上,發現一條6米多寬的道路出現破損,影響通行。這件事,他一直惦記著。

李學華有一個習慣,20多年來,隻要他發現有破損的路,都會記在心上,隻要有錢、有空了,他馬上就會去修。因為義務修路,李學華在附近十裡八村有口皆碑。

上世紀90年代,村裡的路相當難走,魚、谷子、農資都賣不出去。自1996年起,李學華便自掏腰包義務修路,這一干就是24年。

11月17日,記者來到李學華家中,這是一棟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磚瓦平房,因為年代久遠,牆面早已斑駁,屋子裡看不到一件像樣的家具或家電。李學華腳下的皮鞋,也已脫皮掉色——眼前的情景讓記者感到詫異。一個家庭並不寬裕的農民,怎舍得自掏腰包去修路?

時鐘撥回到1996年3月。一天,通往和豐村13小組的唯一一條泥巴路被連日來的雨水沖刷得泥濘不堪,一輛滿載化肥的農用車深陷泥漿最終側翻。見此情景,李學華心想:“如果這條路修好了,這樣的事就不會發生。”於是,他一邊幫著村民搶運化肥,一邊暗下決心,一定要將這條路修好。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李學華盤算了一番,要填平這條路,買材料至少要花上萬元,修路錢去哪兒找?想了一晚上,第二天,李學華用自家准備用來修房子的1萬元錢買來砂石,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把這條路修好了。看到路通車暢,李學華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李學華先是給本村修路,后來,又漸漸地把路修到了其他村。北聯村、紅星村、梓溪村、民主村、聯合村……這些地方都有李學華一鍬一鏟、填平坑窪的身影。20多年來,隻要聽到村民反映哪裡路不好走,李學華就會去修。去年,為了方便修路,他特意花5萬元錢,買了一輛鏟車,用於鏟裝和運送砂石。面對記者的驚嘆,李學華淡然一笑:“我一年種田賺七八萬元,夠家裡人吃飽穿暖就行了,路好走了,村民們都開心,我心裡也舒坦。”

隨著各級政府對農村道路建設投入的加大,李學華以前修的許多砂石路已經升級為水泥路、瀝青路,路況越來越好。

採訪臨近結束時,記者問:“以后沒路可修了,您准備干什麼?”李學華笑著說:“我還有幾個老人和孩子要照應。”原來,李學華還扶助了本村和鄰村的幾名孤寡老人,每個月都會按時給他們送去錢、米和油。另外,他還資助了村裡兩名學生讀書。

江西省勞動模范、南昌市“三風”榜樣人物……榮譽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一名普通農民用24年,將黨員的初心化成為民的痴心。(記者 鐘珊珊)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