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術學院,是一所誕生在抗戰烽火中、集全國之力創辦的高校﹔也是一所在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創作出經典作品的院校。
今年是四川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川美)建校80周年。“與歷史同行:四川美術學院建校80周年(1940—2020)”展,用圖文生動詮釋了川美始終堅持社會性、人民性、創新性,反映時代風貌,謳歌人民生活的藝術篇章。
集全國之力創建
川美誕生在抗戰烽火中,發展在新中國,崛起在改革開放,是一所既有民族風骨、又敢於創新的高校。
本次展覽匯集了461位藝術家的603件作品,按時間線索劃分為兩大板塊:“1940年—1978年”和“1978年—2020年”,注重學統梳理,構建創作譜系,強調歷史語境,重視地域特色,重點突出“文脈與歷史”“傳統與經典”以及時代使命與當代視野。
在第一板塊中,觀眾可以看到川美初創時期的文獻。“川美可以說是集聚了全國力量和影響而成立的。”說起川美的創辦,川美院長龐茂琨表示,川美誕生的抗戰時期,全國各地許多高校都遷到西南,重慶聚集了全國的藝術人才。這樣的時代背景和資源奠定了學校創辦的基礎。
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追求文化現代性、藝術民族性的過程中,川美逐漸探索出一條融匯中西、貫通古今,具有民族與地域特色的創作之路。
比如由川美師生創作於上世紀60年代的著名組雕《收租院》,將西方雕塑技巧與中國民間傳統泥塑技巧融為一體,生動地塑造了114個不同身份、年齡和個性的真人大小的人物。組雕超級寫實主義的藝術特色,與當時的國際藝術潮流吻合,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現實主義雕塑的豐碑。
以創作帶動教學
1980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青年美術展”中,一幅名為《我的父親》的油畫引起了評委的關注。評委吳冠中說,作品完全是我們上一代的父親形象的一個概括,用“我的”太小了,應該把“我的”拿掉,就留“父親”,代表父親那一代。
這就是羅中立的《父親》。該作品一舉奪得第二屆“中國青年美術展”一等獎,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當代美術經典。
由於《父親》原作正在保養維護,本次展覽展出的是其版畫版本,但同樣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
改革開放給川美注入了新的時代活力。時任院長葉毓山為雕塑家,對全校師生的創作給予了很大的鼓勵和支持。給本科生設立工作室,是川美的首創。當時,葉毓山把一些學生寢室,特批給一批創作能力強的學生和青年老師,作為創作工作室,打破論資排輩,大力扶持年輕人,大大激發了師生的創作熱情,涌現出了羅中立、程叢林、何多苓、高小華等一批優秀的青年藝術家。
同時,以葉毓山為代表的中年藝術家也交出了自己的時代答卷,創作了一系列堪稱經典的組雕,包括《紅軍突破香江紀念碑》《彝海結盟——四川冕寧》《春夏秋冬》等。葉毓山的紅色雕塑氣勢磅礡,特別是紅軍長征雕塑,是時代精神和革命浪漫主義結合的典范。
“以創作帶動教學”,是葉毓山任院長時期總結出來的一條川美新傳統、新特色。龐茂琨1978年進入川美油畫系學習,正是這一主張的受益者和實踐者。
“‘以創作帶動教學’就是把創作看得很重,體現了川美主張的創作要深入生活、以人民為中心的思路。”龐茂琨表示,“以創作帶動教學”的另一層意思是弘揚尊重藝術性、思想性的專業精神。
以藝術服務社會
進入21世紀,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川美在藝術面向大眾、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發揮所長。
為助力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8年,川美成立藝術與鄉村研究院。川美在重慶市黔江區和酉陽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車田鄉開展了一系列幫扶工作,還簽署了十幾個校地合作協議,加強與重慶周邊區縣的聯系,打造環川美藝術生態圈。雕塑家、川美副院長焦興濤在貴州羊蹬鎮開展的羊蹬藝術合作社項目,把藝術植入鄉村生活,激發了當地農民和手工業者主動創新改變生活的熱情,為當地鄉村面貌和村民風貌的改善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加強為社會服務的同時,川美也保持了佳作頻出的創作勢頭。龐茂琨走出了新古典主義的油畫風格。焦興濤的雕塑作品《烈焰青春》在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上榮獲雕塑金獎,填補了連續5屆全國美展沒有雕塑金獎的空缺。此外,川美還涌現了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
面對未來,龐茂琨表示,川美將加強“雙核”、提升“雙翼”。“雙核”是指傳統強項美術學、設計學,“雙翼”是指影視動畫、藝術理論,四位一體並融合多學科發展,拓展新領域。同時,川美還將立足西南,堅持創作和教學緊扣時代脈搏、關注民生,爭創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美術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