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新余市在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實施以膳食改善行動、免費熱水淋浴、免費洗衣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小荷工程”,目前已覆蓋全市63所學校,惠及學生1.23萬人,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稱贊。12月初,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投入專項資金,讓學生吃得好住得好
7時,分宜縣楊橋中心學校六(1)班的林希希和王世玉,抬著衣物箱走進洗衣房,將本寢室同學的換洗衣物放進女生專用洗衣機,倒完洗衣液后,輕觸按鍵,洗衣機嗡嗡啟動。
“這邊4台洗衣機是女生用的,那邊4台是男生用的。對面是8個洗衣池,內褲、襪子什麼的,在池子裡洗。”林希希告訴記者,每個寢室都排了值日,輪流為同學洗晒衣服,挺方便的。
記者走進學生寢室,看到被子折疊齊整、洗漱用品擺放有序。每個寢室衛生間內,新裝了淋浴設施,用手一擰,熱水噴洒而出。學校每天分四個時段供應熱水,由寢室長保管熱水卡。
林希希說,不僅住得好,吃得也好了,早上一盒免費牛奶,晚上一份免費葷菜。“生活條件改善,爸爸媽媽更放心了。”
楊橋中心學校校長辛勤介紹,全校148名寄宿學生,都享受到這項民生工程。膳食改善行動按照每生一天5元的標准進行補助﹔為教學點中午需要帶餐的學生免費提供午餐。膳食改善行動經費由市財政承擔,熱水淋浴、洗衣設備的經費分別由縣、鄉鎮財政承擔。
“小荷工程”實施以來,全市三級財政投入專項資金3000余萬元,改造或新建學生食堂39個、浴室1555個,設置洗衣房49個、購置全自動洗衣機171台。
好事做實,確保制度化規范化可持續
新余市按照“市級有策、縣區有力、鄉鎮有招、村委有應、學校有為、學生有敬、家庭有責、社會有愛”的“八有”思路,推進“小荷工程”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可持續發展。
在實施“小荷工程”的學校採訪,記者看到各校食堂、洗衣房、淋浴室都張貼著各種規章制度,譬如對食堂運行管理、大宗食材採購、財政資金使用和人員職責作了明確規定。分宜縣雙林鎮中心學校校長鐘程平對此感觸很深:“‘小荷工程’的實施,對學校管理提出了更高、更精細的要求。”
鐘程平說,以“小荷工程”為契機,學校推進了食堂標准化建設、洗衣房實用化建設、淋浴室安全化建設。實行了校領導和教師陪餐制,每周公布配餐食譜。組建了由家長、學生、教師代表組成的膳食委員會,對食堂衛生和飲食安全進行管理和監督。
制度化、規范化的同時,還要可持續發展。在各級財政提供資金保障、社會各界愛心捐助的同時,新余市出台《“小荷工程”降低成本管理十條操作辦法》,指導各校精細化管理,並實施系列降成本措施。
各校在水、電、菜上做足文章。6時,渝水區羅坊鎮蔣國珍小學的智能化中央熱水控制系統自動啟動,隨著機器嗡嗡作響,熱水進入管道循環。校長溫永清介紹,這套系統以太陽能加熱為主,水溫控制在45攝氏度,每天分三個時段自動運行、關閉,實現最大限度節能、節水。
新余市於今年起在實施“小荷工程”的學校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建成后,每度電成本將減少0.2元。記者在良山中學看到,太陽能光伏板組件已全部運到施工現場,不久就可投產。校長余平算了一筆賬:原先學校水電費每年要10萬元,建成光伏發電項目,加上細化水電管理,一年可減少水電費3萬元至4萬元。
新余市提倡學校自辦“小荷菜園”,蔬菜自產自用。目前,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基本建成“小荷菜園”。
拓展內涵,“小荷工程”成為德育教育的有效載體
星期一至星期四20時,楊橋中心學校學生寢室的小喇叭,准時傳出睡前故事。“熄了燈,躺在床上,靜靜地聽著故事入眠,成為孩子們的習慣。”楊橋中心學校少先隊輔導員林英霞介紹,“小荷工程”實施后,團市委啟動“小荷夜聽”計劃,引入“新一千零一夜——農村寄宿留守兒童睡前故事”公益項目,每天睡前播放故事,陪伴他們入睡,提升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配合“小荷工程”,各校不斷拓展其內涵,開展各具特色的德育教育,使之成為有效載體。“文明寢室”“節約標兵”“勞動之星”等評比表彰活動廣泛開展。
寢室文化建設,在學校蔚然成風。記者在雙林中心學校學生宿舍看到,每個寢室都取了名字:沁芳園、詩意園、歡樂園……室內牆上,張貼著各種文明標語、名人名言,構建溫馨、和諧、文明的濃厚氛圍。
結合寄宿學生晚自習的特點,許多學校開辟“小荷之角”,讓學生在手工制作、音樂、書畫、朗讀等活動中,增添了學習興趣、陶冶了情操。
“小荷菜園”的推廣,在降低食堂成本的同時,更成為培養學生勞動能力、責任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的良好載體。(胡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