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蔭新貌

——鄱陽湖湖心孤島見聞

2020年12月17日07:04  來源:江西日報
 

  題記:

  “明年上國春應早,棠棣陰中詩更好”。

  湖面波光粼粼,船迎著太陽航行,身后棠蔭島的輪廓逐漸模糊。島上兩天採訪的感受,像船后翻滾的浪花,涌上心頭,難於平復。

  2007年12月、2010年2月,記者曾先后兩次來到都昌縣,登上小島採訪,這個曾經許多人一輩子“不想去也不敢去”的地方,十余年來特別是近5年來面貌日新月異,如今已成為鄱陽湖水文水生態和水環境研究基地。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島上的人們抗擊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戰勝了鄱陽湖流域超歷史大洪水,全面實現了禁捕退捕、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

  時間的日歷即將翻開新的一頁,駐守島上的水文人、世世代代以捕魚為業的漁民,有著怎樣的經歷和感悟呢?12月5日,記者登上小島採訪,又一次走進他們的生活。

  出 發

  鄱陽湖上的風呼呼刮來,異常地冷。往年,冬季前往棠蔭島慣常的辦法是繞道都昌縣周溪鎮,再擺渡或步行上島。

  “今年那邊擺渡船半停半開。”棠蔭水文站站長吳兆福在電話那頭說,這兩天他正好在余干縣康山水文站安裝低水位監測終端,等他返航時可以隨他搭乘小艇上島。

  在康山大堤等了兩個多小時后,瑟瑟發抖的我們終於出發了。極目遠眺,天高地闊,湖水靜流,正准備掏出手機拍照,剛出發的快艇就沖上水底的一處沙洲,大家齊刷刷一個趔趄,幸好駕駛員把住了舵,有驚無險。

  鄱陽湖“高水是湖、低水是河”,快艇沿著低水位時的主航道向前進發,兩邊沙洲上不時飛起成百上千隻天鵝、大雁之類的候鳥。今年12月鄱陽湖水位較去年同期偏高1米多。2007年12月鄱陽湖出現極枯水位,記者第一次步行上島,一路上腳踩湖底蚌殼咯吱作響,頭頂成群的候鳥在大風中飛過。

  天色漸晚,快艇飛速向前,遠處蛇山島依稀可見。蛇山島在棠蔭島東南3公裡外,這一帶水域位於九江、上饒和南昌三市交界處,更接近鄱陽湖主航道,近年來水文監測研究基地的重心漸漸轉移到蛇山島上。如今島上設立了棠蔭水文站、鄱陽湖水文生態監測基地和鄱陽湖綜合執法基地。

  “今天晚了,我們先在蛇山島上住一宿,明天再上棠蔭島。”吳兆福說。棠蔭島已近在“咫尺”,夜間一眼望去,島上燈光依稀可見。鄱陽湖上的夜空,星星格外明亮,湖區深處不時傳來候鳥的鳴叫聲……

  變 遷

  棠蔭島、蛇山島一帶是贛江南支、撫河、信江、饒河等省內河流匯集之地。由於遠離湖岸,這裡的水位、水質監測不易受周邊環境影響。上世紀50年代起,棠蔭島就設立水文站,島上的水文人就一直守護著這“一湖清水”。

  22.58米!今年汛期鄱陽湖流域發生超歷史大洪水,棠蔭水文站水位也刷新了歷史紀錄,比1998年水位高出0.01米。抗洪期間,鄱陽湖水文人沒日沒夜地奮戰在水文監測一線,一項項精准的數據為抗洪搶險提供關鍵決策參考。

  以往每到冬季,水文人需要花上1個多小時,在灘涂和湖水裡行走兩三公裡才能到達規定監測點。如今,鄱陽湖水位監測有了質的飛躍,湖區全面安裝了水位、水情等監測儀,足不出戶就能第一時間掌握鄱陽湖實時水文數據。插上“信息化”翅膀也給水文人的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12月4日,鄱陽湖棠蔭站水位僅11.37米,較年內最高水位落差達11.21米。“今年超高水位洪水快要漫到水文站的院子裡,但我們打贏了抗洪搶險這場硬仗。”吳兆福說。記者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兩層樓房前,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正高高飄揚。迄今,棠蔭水文站已先后有3名職工被評為全國水利系統等省部級勞模。

  登 島

  終於要上棠蔭島了!第二天上午,一輛水陸兩用的越野車過來接我們。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蛇山島與棠蔭島之間,變成了灘涂、泥地,如果步行必須穿上整套下水褲裝備方能通過。

  棠蔭島就在眼前了。10多年前的景象浮上心頭:水文站上世紀60年代初修建的小樓裡擺設陳舊,值班室裡懸挂著蚊帳,牆上張貼著防汛工作守則,挂著歷年的獎狀和獎牌。

  如今,這裡建起了江西省水文水資源研究院、水利部鄱陽湖水資源水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兩大基地——嶄新的辦公樓、設施齊全的生活區和現代化的科研設備等一應俱全。目前,許多科研設備正在調試過程中,未來將會有更多水利專家學者來此開展鄱陽湖監測研究。吳兆福由衷地說:“近10年來特別是‘十三五’期間,棠蔭島一帶歷經巨大變化,這是江西水利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真正體現。”

  然而,讓記者略感遺憾的是,原先水文站兩層的舊樓已經被夷為平地,隻能從保留的一棵梧桐樹、兩口老井中,找尋當年老一輩水文人篳路藍縷的艱辛與堅守。

  希 望

  棠蔭島由4個小島組成,中間堤壩相連,島上有個漁民村,相對封閉、資源有限。

  往年這時候正是漁民豐收的季節,如今全面實施禁捕退捕后,漁民村絕大部分漁民在黨委和政府的幫助下離島上岸、轉產就業。然而,對於世代捕魚為業的漁民來說,上岸轉產的路十分漫長且並不輕鬆。村干部王和珠告訴記者,村裡漁民多是子承父業、世代捕魚,文化不高,技能單一,年齡又偏大,很難適應外出務工的生活,往往面臨著“離水”就失業的現實難題。希望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能為漁民上岸轉產就業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和幫助。

  在王和珠看來,著眼長遠,走出孤島是漁民們尋找新出路、創造新生活的必然選擇。“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特別是年輕人就業機會更多,孩子們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近年來,村裡每年都有三四個孩子考上大學,這讓他感到十分高興。

  行走島上,記者還巧遇了十年前借宿其家的漁民段平根,他高興地說,如今他和村裡近20名漁民被島上水文水生態研究基地聘用為員工,每月有四五千元收入。

  又到了返程的時候了,鄱陽湖上浮光躍金、長煙一空,大群大群的候鳥正飛來這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地方越冬……

  記者手記:

  鄱陽湖湖心這個小島——棠蔭島見証了近10年來特別是“十三五”時期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歷了戰洪水、抗疫情,見証了長江“十年禁漁”全面開啟、漁民上岸轉產就業的艱難轉型。“人歌人哭水聲中”,島上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的經歷,正是我們身邊千千萬萬普通人的經歷,他們牽挂在心的柴米油鹽、他們的喜怒哀樂,也正是億萬普通百姓的關心和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勝利在望、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時間節點上,展望未來,我們堅信,進入新發展階段,棠蔭島上的人們必將與全省和全國人民一道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李冬明)

(責編:羅娜、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