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北京,寒氣襲人,但中國美術館裡卻暖意融融。12月9日上午,由中國美協水彩畫藝術委員會、江西省文聯、九江市人民政府、江西省美協等主辦的“水路西東——宋躍林水彩·水墨作品展”在中國美術最高殿堂——中國美術館開展。據悉,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在中國美術館開個展的第4位藝術家(前3位分別是傅抱石、黃秋園、陶博吾),此次展覽規格高、分量重,在我省美術發展史上具有從高原邁向高峰的劃時代意義。
江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南唐始,誕生了不少在中國美術史上無法繞開的藝術大家,如董源、徐熙、黃庭堅、八大山人、傅抱石等等,他們在中國的美術藝術史上聳立起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而身為省美協副主席、九江市文聯副主席、九江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的宋躍林,是當代江西水彩畫的杰出代表。
水彩是天空的流嵐、大地的表情、生命的透視。宋躍林心智純粹、性情篤定,具有豐盈而厚實的藝術感悟。長期以來,他在努力探索與勤奮創作中,不斷創新激活繪畫意識和藝術形態,將西方的水彩和東方的水墨緊密結合,融為一體,為當代水彩畫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
從本次赴京展出的80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宋躍林創作的題材,都是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景和色,是對生活的真切感悟和體驗。如《老井·女人》,展現的是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相聚系列》,展現的是以小見大的事物發展歷程﹔又如一組展現抗疫題材的作品,在情景變化中,對生命的珍視表達得無比真切。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接之中,宋躍林以當代藝術的審美視野,著力表現當代生活的多姿多彩、多元融合,其一筆一畫、一景一物皆是現實生活的詩意言說,詮釋的是藝術與生活的內在邏輯。
本次展覽是宋躍林藝術探索之路的一次集中而全面的展示。在審美風格上,從早期以《老井·女人》為代表的具象寫實,到在中國美術學院高研班學習時畫的《綠桌子》為代表的具象表現,再到以《生日之二》《相聚之二》為代表的呈現明顯東西方融合的“意識流”風格的審美﹔在材料選擇上,有早期的純透明水彩,有水彩、水粉、丙烯等水溶性顏料綜合應用,也有近年來在傳統透明水彩中加入水墨元素的新嘗試﹔在創作主題上,則是以廬山為母題的風景畫與以東方親情友情為主題的人物畫,同時進行互為依托,形成了宋躍林藝術上並峙而立的高峰。
從材料探索、技法變化,到風格審美的遞進演變,宋躍林的藝術表現出一種持續的創新沖動,材料的探索引發技法的變化,從傳統的透明畫法到水彩的綜合畫法,表現出畫家強烈的繪畫個性、不甘於固守的精神和開闊的國際藝術視野。他的作品意境開闊,氣象萬千,以跳躍的筆法和色彩,不拘泥情節真實和場景上的真實,從主題創作到后來的減少敘述性的作品,再到現在的“意識流”創作方法,給觀眾帶來亦真亦幻、似夢似幻的體驗。
展覽當天,還舉行了“水路西東——宋躍林水彩·水墨作品”學術研討會。省文聯黨組書記馬玉玲說,本次展覽的成功舉辦,將極大地鼓舞江西畫家走出江西,走向全國,助力推動江西文藝事業繁榮發展。中國美協水彩畫藝術委員會主任陳堅認為,宋躍林的水彩畫具有自己鮮明而獨特的語言風格,他的作品都取材於日常生活,但主題溫暖而深刻,讓人看完之后意猶未盡並引發更多思考,這種內斂和豐富恰如宋躍林的為人,低調、內斂而深刻。江西省文聯主席葉青表示,宋躍林的藝術在當下水彩界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案例,他對材料有深入而廣泛的研究,對水彩語言有鮮明而獨特的體悟,對生活對審美有著敏銳的直覺,從而才能在很小的場景中,形成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據悉,此次展覽將延續至12月20日。(陸建珠 記者 練 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