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木品味古瓷之美

鄒雅婷

2020年12月22日09: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古朴雅致的青瓷,瑩潤光潔的白瓷,色澤艷麗的唐三彩,簡潔端庄的緇素瓷……在木木藝術博物館“神游:門閥、和尚、方士與獅子——3-9世紀中國陶瓷藝術特展”上,各色各樣的陶瓷文物展示著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不同時期的審美風尚。

“這是木木藝術博物館成立后的首次特展。木木以中國古代陶瓷館藏為基礎,輔以國內文博機構和個人收藏精萃,從歷史和博物學出發,以當代藝術視角和策展語言為觀眾呈現一場陶瓷藝術盛宴。”木木藝術博物館館長林瀚介紹。

此次展覽的4個單元名為“門閥”“和尚”“方士”“獅子”,在林瀚看來,這是3-9世紀中國社會極為重要的幾個形象。3-9世紀上承東漢,下至唐末,其間經歷魏晉南北朝。“我們認為,這一時期的物質文化遺存是中國歷史上最豐富多樣、充滿活力和變化的。”林瀚說。展覽通過陶瓷這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器物,呈現這一時期的自然面貌、社會變遷及人們的心境。181件展品中,有越窯、邢窯、鞏義窯、洪州窯等名窯珍品,此外還有漢代和南北朝時期的畫像磚、瓦當等,更加全面地展現3-9世紀的社會文化風貌。

在展覽序廳,一件青瓷辟雍硯引人注目。辟雍為古代天子所設大學,“四面環水,園如壁”。辟雍硯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一種硯台造型,一直延續到唐代。此件辟雍硯為南北朝時期北方窯口產品,與傳統辟雍硯不同,此硯一圈蹄足呈獸面紋飾,造型夸張,風格張揚外放。整件器物既有儒家文化的內核,又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風格的影響,是那個時代南北融合、胡漢交融的產物。

隋代白釉梅瓶是“門閥”單元最重要的展品。此器器型完整,釉色潔白,胎質薄透。古代白瓷的制作難度很高,因為白瓷不能通過在釉料中加入白色呈色劑來制作,而是需要盡可能地去除釉料和瓷土裡的鐵元素。“這件瓷瓶說明中國早在1400多年前的隋代就能燒制出高質量的白色瓷器,工藝水平領先世界。”林瀚說。

展覽第二單元以蓮花造型的陶瓷器來表現佛教文化。蓮花尊是南北朝時期流行的器物,工藝復雜,造型奇特。展櫃裡的兩件蓮花尊,自肩往下至底座由覆蓮瓣構成,肩有系穿,並有貼塑花草、對龍等紋飾。顏色較深的一件為北方地區所產,蓮瓣、貼塑、系等剛勁有力,雖為殘件,卻有極為動人的藝術效果,好似雕刻精美的金屬披肩。另一件為南方地區所產,造型相對柔美,更多採用了刻劃工藝,釉色青翠欲滴。

第三單元大量帶有神獸、鳥人和夸張動物形象的文物,體現了古人自由超脫的精神和奇特的想象世界。第四單元展品頗具異域風格,隋代白瓷獅形來通杯、北周綠釉陶扁壺、隋代黃釉鳳鳥紋扁壺等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在一間單獨的展室裡,陳列著一件非常珍貴的隋代青釉戳印紋玲瓏缽。玲瓏瓷屬於瓷器鏤花的一種。在瓷器坯體上雕鏤出許多有規則的“玲瓏眼”,瓷器燒成后,這些洞眼呈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觀。這件玲瓏缽出自江西洪州窯,是目前舉世罕見的完整的玲瓏缽。在幽暗的燈光映照下,瓷器上的玲瓏眼宛如夜空中的點點螢火,格外浪漫。

此次展覽還邀請梁文道、胡軍軍以作家、藝術家的身份參與,用文學和藝術創作來闡述他們心中“神游”的故事,構建古今藝術對話場域,帶給觀眾不同於傳統文物展的體驗。

(責編:邱燁、帥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