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聞·江西2020】挑起“金扁擔”的“網紅書記”

2020年12月22日14:21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傍晚時分,許坊鄉諳源村村委辦公樓傳來千回百轉的笛聲,這悠悠笛聲,源自省農墾辦派駐諳源村第一書記周重軍。

在諳源村黨支部書記李立新看來,周重軍帶領村民發展麻雞養殖、建成蔬菜大棚基地,他是村裡產業的創始人﹔77歲諳源村村民李國同經常看到周重軍在基地直播帶貨,成為家喻戶曉的“網紅書記”,他是村民脫貧致富的引路人﹔在脫貧戶李華同的二女兒李雯婷眼裡,周重軍經常幫家裡做事,自己什麼事都能和他說,他是貧困群眾的貼心人。

在周重軍日記裡,記者看到這樣一段話:不惑之年仍在歷練心路,在諳源村要帶著真情、責任、智慧,真扶貧、扶真貧。

沉下身,與群眾心貼心

2018年10月12日,周重軍剛到諳源村時,就被諳源村千年古樟、千年銀杏,“耕讀傳家”“垂裕后昆”等石匾吸引,歷史上諳源村名人輩出,這樣一個鐘靈毓秀的古村緣何變成貧困村?周重軍連續40多天扎根村裡,細心感受著群眾冷暖。

那年10月下旬,周重軍來到村民李華同家,看到屋內鏽跡斑斑的電飯煲、破舊的摩托車,幾個小孩擠在狹窄的床上,從被子破洞裡探出腦袋。從李華同家出來后,他深感責任重大。他決定發動所在單位捐助書包、自行車、書桌、棉被等。2019年初,李華同在家收入微薄,決定外出務工,讓妻子劉江英照顧家庭。可家裡重活累活多,李華同鞭長莫及,一有事就找周重軍幫忙,周重軍有求必應。得了尿毒症的李周同,大女兒李晶大學剛畢業就患了紅斑狼瘡,小女兒李彎彎不得不外出務工。為了不讓李彎彎不因家庭困難輟學,周重軍跑前忙后,做通李周同思想工作,幫李彎彎聯系學校、申請減免學雜費……村民說:“周重軍對李彎彎,就像自己女兒一樣親。”

扎下根,謀劃鄉村產業

在駐村幫扶過程中,周重軍發現脫貧還是要靠發展產業,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或者擁有謀生的技能。

許坊鄉是崇仁麻雞發源地,諳源村的丘陵地貌適宜養殖麻雞,村裡卻沒有一個養雞大戶。周重軍把全省推廣的“選准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設立一筆扶持資金、培育一套服務體系”的“五個一”模式引入諳源村。同時,整合168萬元幫扶資金,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運作模式,以“334”形式分配收益:即收益的30%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0%用於村基礎設施建設、40%為貧困戶股份收益。這一模式很快破除了村裡發展產業的掣肘,一個180畝的國家崇仁麻雞生態養殖標准化示范區建成,同時成立了崇仁斌新麻雞養殖專業合作社。

在示范區,李平玉負責扶貧車間的衛生保潔,每月可以獲得固定收入﹔劉江英在扶貧車間喂養、消毒,每月有750元收入﹔李付才從示范區學習養殖技術后,獨自養鴨,年出欄5000多羽……2019年初,周重軍以“村集體入股,黨員致富帶頭人引領”的經營模式,鼓勵黨員爭當先鋒試種白蓮。老黨員李先明一口氣種了10多畝白蓮,每畝收入4000多元。同年,周重軍引進一家公司,在諳源村種植黑木耳,公司從種植到管理再到回收“一條龍服務”,與農戶簽訂產品收購保護價,項目不僅培育出了兩名致富帶頭人,還為村裡創造了20多個就業崗位。

今年,周重軍又引進蔬菜種植龍頭企業,利用省農業農村廳50萬元產業幫扶專項資金,新建鋼架大棚面積50畝。目前,蔬菜大棚已經搭好,部分大棚已經投入使用。看著一個個產業在村前屋后遍地開花,村民逢人就夸周重軍挑起了村裡的“金扁擔”。

闖出去,把流量引入山村

周重軍常常上午開扶貧產業會,下午又要研究貧困戶如何脫貧,到了晚上還要考慮如何把扶貧產品賣出去,周重軍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

在大學時曾組建樂隊,擔任隊長、鼓手和管樂手的周重軍萌生了一個想法,為崇仁麻雞寫首歌。經過許多個夜晚的醞釀推敲,一首《嘻哈崇仁麻雞》在網絡走紅,帶火了崇仁麻雞,周重軍吸引了大量粉絲,並被粉絲們親切地稱為“網紅書記”,周重軍也逐漸變身崇仁麻雞代言人。

今年5月,周重軍在江西百縣千品助農計劃中,直播帶貨成交額50多萬元﹔在《最美第一書記帶貨啦》活動中,周重軍再次擔任網絡主播,吸引數十萬粉絲關注江西消費扶貧。今年10月30日的一場田間直播中,周重軍把麻雞、木耳等農產品帶入淘寶、京東等直播間,吸引了2000多萬人圍觀,超大流量帶來了超預期的銷量,麻雞、木耳等農產品銷售成績喜人,今年諳源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預計突破20萬元。(崇宣)

(責編:邱燁、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