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推行職稱制度改革,開辟特殊人才綠色通道
■ 人才流動再“破冰”,引導一大批人才到基層一線服務
■ 人才引進再“放權”,建立高層次人才引進編制周轉池
■ 成果轉化再“鬆綁”,首次明確高校以市場委托方式取得的橫向項目, 可約定其成果權屬歸科技人員所有
■ 開展“人才進園入企幫扶”工作試點,探索實施技術、金融人才 “組團式”幫扶
■ 在項目資助、創新創業支持、職務職稱傾斜、稅收優惠、優化服務等方面 對高層次人才項目給予配套支持
硬實力、軟實力,高質量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近年來,我省堅持以用為本,把用好人才作為最好的引才招牌,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體制壁壘、搭建干事平台、優化服務保障,進一步形成引才、聚才、用才、愛才的良好環境,努力讓各類優秀人才在贛鄱大地發光出彩。
深化改革奔著問題去
“今年省裡有了特殊人才綠色通道,我評上了正高級工程師。”江西耐樂銅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羅奇梁很激動,“受到銅加工行業職稱評審政策的激勵,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專利申報量大幅增加。”
這樣的轉變源自近年來我省大力推行的職稱制度改革。開辟特殊人才綠色通道,開展銅加工、鋰電、稀土等行業高級職稱評審工作試點,向設區市、院校、科研院所、大型醫院等下放職稱評審權,基層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定向評價、定向使用”……一系列“組合拳”,充分調動了人才創新創造積極性。
2017年以來,我省大力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向深水區挺進,46項改革舉措逐項落地。
人才流動再“破冰”。出台《關於鼓勵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和貧困地區流動工作方案》,引導一大批人才到基層一線服務。開展省高層次人才服務團選派工作,遴選115名博士或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人才到縣(區、開發區)挂職服務,期滿后擇優選拔一批進入縣(區、開發區)黨政班子。
人才引進再“放權”。建立高層次人才引進編制周轉池,在南昌大學等7所高校開展編制備案制管理試點,在省婦幼保健院等5所公立醫院開展人員總量管理試點,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由用人單位自主招聘。
成果轉化再“鬆綁”。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落地江西的實施意見》,首次明確高校以市場委托方式取得的橫向項目,可約定其成果權屬歸科技人員所有。南昌大學硅基LED發光材料、江西師范大學汽油抗爆劑、江西理工大學稀土和鎢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實現產業化。
創新要素跟著產業走
“產業園的產業基礎、政策環境和發展前景很有優勢,與我的投資方向也很契合。”新能源領域專家馬昕在實地考察省高層次人才產業園后,決定在產業園投資建設1億WH高比能電池研發生產項目。
聚焦航空、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優勢產業,構筑“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全鏈條創業生態,創設專業化運營平台和人才服務專員……不久前開園的省高層次人才產業園齊聚創新要素,備受各方關注。今年6月以來,已有22名高層次人才來園考察﹔中國誠通、國新控股等國有投資平台競相投資﹔中科院情報服務中心江西分中心、華為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徐紅星院士領銜的5G濾波器等36個項目即將落戶。
我省充分發揮人才在項目、產業上的支撐引領作用。開展“人才進園入企幫扶”工作試點,探索實施技術、金融人才“組團式”幫扶。啟動全省科技特派員“千百萬”幫扶行動,圍繞重點產業鏈,選派千名企業科技特派員,進入百個開發區,為萬家企業提供服務。
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中藥國家大科學裝置等國字號科研平台先后落戶﹔加強全省生物醫藥、航空、VR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等相繼出台﹔世界VR產業大會、中國航空產業大會、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等一系列產業盛會接踵而至……江西以產聚才、以才興產、人才與產業共同成長的發展新格局日益成型。
支持和保障圍著人才轉
“省委、省政府對創新人才全方位的支持,體現了愛才的誠意。”江西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博導何純挺表示。1988年出生於廣東的何純挺,2018年來贛工作,組建校內分子基能源化學研究室,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
我省加強對高層次人才項目的支持,在項目資助、創新創業支持、職務職稱傾斜、稅收優惠、優化服務等方面給予人才配套支持。
不僅僅是項目支持。近年來,我省深入實施“百人遠航工程”,資助近600名中青年人才學習深造﹔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7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92家,每年日常經費資助30人,科研項目擇優資助60人﹔舉辦專業技術人才高級研修班……逐步構建起覆蓋各級各類人才的螺旋式培養體系。
我省正致力於把對人才的“保姆式”服務升級為無私奉獻、無微不至的“媽媽式”服務。組建“江西人才雲”,線上提供職稱評審、戶籍辦理、科技成果登記等60多項服務,實現數據多跑路,人才少跑腿甚至不跑腿﹔設立首家專家人才服務銀行,直接服務人才1384名,推出落地創業類金融產品25個,累計投放創新創業貸款9.24億元﹔設立省人才創新創業引導基金,已投資項目落地12個,累計投資8.6億元﹔每年組織省級直接聯系服務專家開展健康體檢。(記者 邱輝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