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南昌12月24日電 近日,走進江西省宜春樟樹市吳城鄉塘下村中藥材種植基地,三五成群的農民忙著護苗管理,一片片枳殼迎風展綠。“引入夢達公司這隻金鳳凰,村裡的土地大部分種上了中藥材,大家既當工人又當股民,日子越過越紅火。”望著漫山遍野的中藥材,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文強滿心歡喜。
塘下村有400余戶村民,以前主要靠種花生、水稻為生,年人均收入隻有6000余元,經濟狀況相對落后。2016年,該村引入本地醫藥龍頭企業——江西夢達公司興建中藥材種植基地,還成立了中藥材種植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讓村民共享產業發展成果。
土地來入股 收益有分紅
早飯后,塘下村三組的付尾如和往常一樣在村口集合,和同伴來到合作社領取當天的勞動任務。“自從開春起,除去雨天基地用工就沒停過,一個月能出二十來天的工呢。”付尾如說道。
付尾如是塘下村的貧困戶,腿腳不便做不了重活,全家守著5畝田地過日子,生活十分困難。去年,村裡牽線搭橋,他委托合作社,把土地入股給夢達公司種藥材,自己又返回基地打零工賺點勞務費。
像付尾如這樣,塘下村村民能享受收益分紅,緣於村干部當初的抉擇與之后的堅持。“要改變貧困落后的現狀,靠傳統的種田種地肯定不行,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張文強認為,近年來國家對中醫藥產業越來越重視,吳城鄉有著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大家商議后決定引進民間資本,發展適度規模的中藥材種植。2016年底,夢達公司落戶塘下村。
“起初,公司提出從村民手中租借土地種藥材,收益歸公司,農民賺租金,結果被我們拒絕了。”張文強認為,單純流轉土地的模式,農民參與程度不高,僅能獲取有限租金,群眾積極性不高。“引入企業發展產業,目的是富裕農民,隻有讓農民在產業鏈中全程獲利,才能有實打實的獲得感。”
經過公司、村委會、村民三方磋商,提出了一條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公司負責中藥材的育苗、種植、管理、銷售,合作社負責土地流轉、勞務用工及相關協調服務,農戶將土地入股給合作社,平時可以優先在基地務工,待基地產生收益后,公司、合作社、農戶三方再按4:1:5的比例分紅。“這種合作模式,農戶戶均增收上萬元,合作社一年還有三十多萬元分紅,這筆錢可以作為村集體收入用於民生工程,實現了公司、農戶、村集體三方共贏。”張文強說。
合作社牽線,種地有保障
“塘下村上店村小組的張根秀種了大半輩子田,我們動員他拿土地入股,人家就是不同意。”碰了幾次釘子,張文強意識到,像張根秀這樣把土地看作“命根子”的老農,他們不願入股的原因,是覺得與公司打交道,自身處於弱勢地位,長遠看收益缺少保障。
對於群眾的顧慮,張文強當機立斷,由村委會牽頭組建中藥材種植合作社,自己擔任合作社理事長,“村民與合作社簽合同,合作社再打包和公司簽合同,以后有啥糾紛,由合作社代表村集體出面與公司交涉。”有合作社牽線搭橋,張根秀等人終於吃了“定心丸”,並簽下了入股合同。
作為連接公司和農戶的橋梁,合作社促進了雙方合作共贏,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有了公司作龍頭,種什麼、怎麼種、種多少,都有標准化的流程,合作社隻要領著大伙按要求干,這樣不僅能保証藥材合乎企業生產需求,還能提高種植效益,技術管理、市場銷售更不用愁。”張文強表示,合作社專門做了賬本,基地勞務用工、公司投入資金使用等情況一目了然,以后中藥材挂果后還將隨行就市,記下每年具體收益情況,定期向村民公開接受監督,保証大家勞務用工和分紅收益一分不少。
群眾得大頭,企業有賺頭
收益大頭給農戶,投資方夢達公司豈不是吃虧?公司董事長付四平不這麼認為:“做企業要大氣,更要有遠見。農民參與分紅,對公司來說也是有舍有得。”
“群眾得大頭,企業有賺頭。現在基地已種植枳殼2300多畝,按照現在行情每畝能有4000多元的收益,公司佔4成就有1600多元,除去務工支出、購苗、肥料藥水等各類成本340多元,一年還有280多萬元的純收入。今后,我還要新增吳茱萸、黃梔子、車前草等道地中藥材,打造一個萬畝連片的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致富。”談到將來的發展,付四平信心滿滿。
據了解,在樟樹市像塘下村這樣依托合作社帶富群眾的實例比比皆是。近年來,樟樹市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駐農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領農民群眾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規模的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產業發展、企業獲利、農民增收的合作共贏之路。(秦海峰 江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