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晚,天橋劇場舞台在觀眾持續不斷的掌聲中拉上大幕,中芭年度原創大戲《沂蒙》成功首演。這部匯集了中芭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真摯情懷與心血的傳承之作,將“家家有紅嫂、戶戶有模范”的沂蒙紅嫂群像呈現於舞台上,也讓台下包括沂蒙紅嫂后代在內的眾多觀眾深為動容。
上了年紀的觀眾都知道,上世紀70年代,中芭老一輩藝術家們創作的芭蕾舞劇《沂蒙頌》,如今的《沂蒙》就是在《沂蒙頌》的基礎上擴充並創新編排的。
大幕拉開,受邀而來的中國退役軍人藝術合唱團唱響《沂蒙小調》《願親人早日養好傷》等經典老歌,觀眾席爆發出熱烈掌聲。如果說上世紀70年代的那次創作類似於“中篇”,如今的《沂蒙》已經是一部長篇巨制。全劇除了保留原作中英嫂乳汁救傷員核心劇情,也增加了村裡的姑娘二妮送新郎上戰場並最后生死訣別的悲劇。孟良崮戰役中紅嫂們火線架橋的英勇故事也巧妙地與第二條故事線相結合,自然而然展現出來。
雙線結構使全劇內容更豐富,舞台展現也更從容。有年長的觀眾評價,上世紀70年代的創作更注重生活化表達,如今的《沂蒙》則更強調情感的表達。如英嫂與蘇醒后的八路軍排長一場惜別戲,就是全新編排的。面對英嫂的救命之恩,排長的敬佩、感恩、疼惜之情通過肢體語言層層展現出來。而英嫂的擔心、惦念和鼓舞也融入進既想要送別又依依不舍的真摯動作中。這種超越世俗且蘊含著大愛的情感,深深感染了台下觀眾。
在舞台聲光科技已非常發達的今天,許多從前難以表現的情節如今可以輕鬆實現。在全景投影的槍林彈雨中,紅嫂們站在光幕形成的冰河中肩扛門板形成浮橋。戰士們利用舞台景深視覺差,跑在浮橋上爭分奪秒。為了這場戲能夠更逼真,中芭演員們曾在排練階段集體站在游泳池裡感受水流沖擊帶來的體態動勢。在這場戲中犧牲的新郎小嗩吶,也利用特殊的單腿支撐道具,在舞台上完成了倒下瞬間的慢動作細節放大表演。
“看的時候我一直流著眼淚,每個故事都讓我心動、心痛……”當年曾架起“火線橋”的沂蒙大姐李桂芳的女兒董獻群說,她非常感謝中芭能將這些沂蒙故事搬上舞台。
中芭團長馮英介紹,此劇是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作品。“中芭幾代藝術家一直在創作上不斷挖掘、探尋、積累,使舞劇能有更具時代感召力與精神內涵的表達,用新時代的作品來贊頌老一輩的革命精神。”她說,中芭希望該劇能把沂蒙精神在新時代再次傳揚、升華。(記者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