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 人富 產業興

——樂安旅游扶貧實現鄉村“蝶變”的路徑探索

2021年01月04日07:04  來源:江西日報
 

樂安縣金竹畬族鄉大通村,因貧困發生率高、基礎設施落后、集體經濟弱,2017年被列為全省26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

為了讓大通村盡快脫貧,該縣於2018年啟動彩繪村建設項目。利用村民房屋外牆,精心打造了3000多平方米的創意彩繪牆﹔在村裡閑置空地,建起了花園、綠地和停車場﹔將村民閑置房屋改造成游客服務中心、民宿、釀酒坊……這個往日幾乎被外界遺忘的深度貧困村搖身一變,成為“彩繪第一村”“網紅打卡地”和“4A級鄉村旅游點”。

大通村的美麗“蝶變”,是樂安縣旅游扶貧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該縣有貧困村69個、貧困人口9825人,其中旅游扶貧示范村26個。近年來,通過旅游扶貧,該縣1000多戶貧困群眾參與旅游項目建設和旅游產業發展,戶均年增收5000余元。基礎設施建設、村庄環境整治、扶貧產業發展同步推進,實現村美、人富、產業興。

選擇—— 景區建設優先向貧困村傾斜

在樂安,記者了解到這樣一個投資案例:為了離縣城近百裡遠的一個“空心村”,北京城建集團投入資金近4億元。

這個“空心村”叫稠溪村,是貧困村南村鄉爐桐村的一個村小組。稠溪村建在半山腰,一條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自下而上直通山頂,將村庄一分為二。兩邊的房屋石砌而成,保留了濃郁的明清建筑風格。

稠溪村因村后山體開裂,被列為全省重點地質災害點。2016年初,在政府幫助下,稠溪村原有的1000多戶村民整體搬遷到離縣城不遠的稠溪移民新村。搬空后的稠溪村,隻余古巷和古建筑。為了保護這些久遠的“活文化”,北京城建集團投資3.98億元,在稠溪村啟動“全域鄉村藝術館”項目,目前正在進行村中建筑的修繕工作。

樂安縣委書記彭銀貴告訴記者,樂安旅游資源豐富,為了把潛力變實力,資源變資金,近年來,樂安縣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優質旅游,並把有旅游資源的貧困村作為發展重點。該縣苦練“內功”,涵養和保護當地的好山好水好空氣,深化旅游產業投融資體制改革,確立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方式多樣化、運作方式市場化”的旅游產業發展投融資新機制,大大增強了當地旅游資源尤其是貧困村旅游資源的吸引力。近三年來,全縣由民間資本參與的旅游開發、景區經營管理、旅游服務項目22個,資金總額超80億元。其中,九瀑峽、大通彩繪村、水口“花仙谷”、蝶棲谷、古樟灣、流坑古村等主要景區都建在“十三五”貧困村中。此外,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和旅游項目建設過程中,樂安縣因地制宜,廣開思路,積極探索,以品質旅游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

探路——

旅游與扶貧產業深度融合

靠山吃山。住在金竹瀑布腳下的畬族貧困群眾藍勇平,將挖來的竹筍制成筍干,賣給景區游客。2020年,藍勇平不僅將自家近330公斤黑筍干銷售一空,還幫著鄰村親戚賣了100多公斤。“在建景區前,我們的黑筍干銷售都成問題。景區營業后,村裡的黑筍干、紅菇、土雞等農產品基本上不愁銷路,我們家僅這一塊的收入每年不少於2萬元。”農旅融合,讓村裡許多和藍勇平一樣的農戶受益。

樂安縣擁有“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中國天然氧吧”“江西省第二批生態文明示范縣”等響亮名片,“樂安竹筍”入選中歐互認地理標志農產品,“樂安花豬”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此外,樂安境內古建筑文化、科舉文化、儺文化等文化遺存豐富。在推進農旅融合與文旅融合、豐富旅游業態、滿足游客對高質量旅游產品需求方面,樂安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如何揚優成勢,通過旅游與扶貧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景區、游客、企業與貧困群眾多方受益?

樂安選擇有品牌、有特色、有市場潛力的扶貧產業進行扶持。以列入該縣特色產業“26522工程”的稻(蓮)田養魚為例。金竹畬族鄉大通村村民廖國雲,看到來村裡的游客喜歡吃稻花魚,他將承包的60余畝梯田全部種上了優質水稻,並在田間養起了稻花魚,魚苗由政府免費發放。2020年,稻花魚的鮮魚價格最高賣到了80元一公斤,魚干賣到600多元一公斤,僅靠稻花魚的收入,廖國雲家一年就增收5萬余元。“養心谷·金竹飛瀑”景區2020年在十幾畝田裡養殖稻花魚。下田摸魚、農家嘗鮮作為樂安旅游中的趣味一環,成為農旅融合的有益嘗試。

鼓勵農業企業主動融入,是該縣推進農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山峰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蜂蜜加工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近年來,該公司通過在深山建立養蜂扶貧基地、收購貧困群眾養殖的蜂蜜、吸納貧困戶就業等途徑,帶動100多戶貧困戶增收致富。2019年,公司投入1000多萬元,建成了4條GMP生產線和蜜蜂文化展示館,以及600多平方米的特產綜合館。並與旅游公司合作,累計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2020年,該公司還在直播電商上發力,依托專業團隊,把直播設備帶到養蜂基地、縣內景區進行直播,傳播樂安的旅游品牌和生態文化。

在推進文旅融合方面,該縣一方面組織專業人員挖掘全縣紅、古、綠“三色”文化,先后整理出版了《贛文化第一村——流坑》《樂安紅印》《樂安紅軍標語匯編》《樂安民俗》《樂安儺舞》等書籍,建設了流坑村史館、紅軍標語博物館、“紅一方面軍東征誓師廣場”等文化展示窗口﹔另一方面,大力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和文創企業發展,扶持有一技之長的貧困群眾參與文創產品生產,在流坑建立非遺一條街、在各景區建立文創產品展銷專櫃,以文促旅、以旅興文,加快融合步伐。

創新——

讓產業鏈成為貧困戶“增收鏈”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樂安縣創新旅游扶貧模式,引導有能力的貧困群眾無障礙、無縫隙融入旅游產業鏈,實現可持續增收。

旅游扶貧分紅。該縣以深化林權、宅基地使用權和河道經營權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通過生態資源折價入股分紅、租賃等形式,釋放改革活力,帶動貧困群眾增收。金竹畬族鄉流舍村通過旅游扶貧開發,以生態資源折價入股分紅模式,與江西永達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分成。九瀑峽景區部分村民和貧困戶通過自家閑置房屋和林地補償款入股景區,每年可享受出資額10%至15%的固定分紅。

優先就業扶持。樂安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任務,強化人人關注、參與脫貧攻堅的濃厚氛圍。對縣內的旅游企業,該縣通過表彰旅游扶貧先進企業、先進個人等方式,喚起企業家共同承擔脫貧攻堅的社會責任。鼓勵已建成和在建的旅游景區,在勞動用工方面優先聘請當地貧困群眾,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扶持直接經營。為鼓勵支持有經驗的農戶發展農家樂及民宿產業,樂安縣專門出台了扶持意見。對開辦農家樂和民宿的農戶,在建設前后以及經營過程中,安排專人進行免費咨詢和輔導﹔對投資發展民宿的,縣裡拿出專項資金,按每間客房帶衛生間補助2萬元、總投資超過300萬元的精品民宿補貼20%的標准進行扶持。對於不在景區周邊的貧困戶,樂安縣大力推廣“景區帶村”“能人帶戶”“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旅游扶貧示范項目建設,帶動貧困群眾通過發展種養產業、休閑農業,開發經營當地土特產和旅游工藝產品等形式參與旅游業發展,建立穩定的增收渠道。彭銀貴介紹,樂安將堅持旅游扶貧的發展思路,力爭3年內打造1個5A級、6個以上4A級景區的全域旅游格局,為農民致富、鄉村振興拓展新途徑,注入新動力。(曾文才 記者 蘭春玉)

(責編:羅娜、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