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青 長水長

——武寧縣長水村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換的生動實踐

2021年01月12日09:16  來源:江西日報
 

武寧縣羅坪鎮長水村美景。本報記者 徐 錚攝

主持人:本報記者 顏 瑤

嘉 賓:

鄭博福 江西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

武文斌 武寧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余迭文 武寧縣羅坪鎮長水村黨支部書記

萬裡雲 江西省勞動模范、長水村村民

盧咸鋒 武寧縣羅坪鎮特色產業帶頭人、長水村村民

翁盛林 長水村村民

盧育亮 長水村村民

【核心提示】

2004年,武寧縣羅坪鎮長水村的12.4萬畝山林全部承包到戶。從此,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2016年,武寧縣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兩山論”指引下,探索實施林長制,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林長組織體系, 以林長制實現“林長治”。

2020年,依托江西生態文明研究院提供的智庫服務,長水村“生態產品儲蓄銀行”籌備工作基本完成,長水村正將創新探索的步伐,邁向綠色金融領域。

十六載接力求索,長水人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和嘗試。

敢為人先 踐行新理念

(畫外音)長水村人均耕地不到1畝,山地卻有70畝,是一個典型的林區山村。然而,在2004年以前,當地林業發展飽受亂砍濫伐難制止、望著青山難收益等難題的困擾。

希望在山,出路也在山。2004年9月,武寧縣作為江西省7個試點縣之一,率先啟動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為主要內容的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林改春風吹遍長水村。

翁盛林:林改給老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少伐木、多種樹逐漸成為村民共識。有村民算了一筆生態賬:以前砍樹賣樹一年收入不過1萬元,現在靠賣風景、賣環境、賣山貨,收入翻了好幾倍。

(畫外音)所有權的明晰激發了村民養山護山的積極性,長水村的森林覆蓋率從2004年的72%提高到2019年的97%。連綿的青山成了林農的綠色聚寶盆,林禽、林菌、林蜂、林果……林下經濟方興未艾,生態旅游、林產品精深加工等綠色經濟活力無限。

2012年以來,武寧縣實施“移民扶貧”,萬人出山,落腳城鎮和工業園區。但在長水村,450戶人家未有一戶遷出。

余迭文:日子好起來了,誰舍得遷出去?從木頭商販到村支書,再到長水村“林長”,我見証了長水村十多萬畝山林從稀稀落落到郁郁蔥蔥,也見証了村裡的能人從外出務工到回鄉創業。依靠優質的生態資源和環境,發展“美麗經濟”和生態產業,長水村富了起來。

多路並進 奔向綠富美

(畫外音)在長水村庄屋裡自然村,17棵平均高度20米的千年紅豆杉,成為綠色長水的標志。每棵樹都挂上了“身份証”,由村裡黨員干部分任“樹長”認領保護。

道路“白改黑”,河道淨化,建設生態主題公園、游樂園,通過美化環境,15公裡的長水河猶如一條珠鏈,串起一路風景。長水村先后被評為全國生態示范村、全國生態文化村。

盧育亮:不僅要美化環境,更要美入人心。我們盧姓人家把“愛護綠色,尊重自然”寫入了家訓,家家挂在牆上。村裡的張姓、肖姓、余姓人家也對家訓進行了修改,加入“禁火上山,垃圾分類”等內容,讓美化環境意識入腦入心、老少相傳。

(畫外音)村民孫功嬌以前在九江做生意,2014年她回到村裡開辦農家樂,年均收入三四十萬元。她的兒子盧咸峰原本在外地工作,看到母親經營的農家樂生意紅火,於是決定回鄉創業。他投入2000余萬元,於2019年建成了森林木屋度假村,發展中高端度假康養產業。

盧咸峰:我看過很多好風景,還是覺得自己的家鄉最美。現在我們村已經有民宿38家、農家樂21家,游客也越來越多。除了經營好自家生意之外,我還幫助村民銷售煙筍、香菇、土雞、蜂蜜等農特產品。有了好生態,生意一定能長久。

(畫外音)村民萬裡雲緊抓紅豆杉這一長水村的優質資源,開發了紅豆杉培育種植、觀光、系列保健品生產、研學等項目,並申請了紅豆杉系列保健產品專利10項。如今,佔地45畝的紅豆杉生態觀光園正在籌建中。

在龍頭的帶動下,長水村村民參與民宿經營、特產銷售、田地出租,不僅能就近就業,還能拿公益林補貼,增收方式和渠道豐富起來。2015年,村民年人均純收入1.3萬元,2019年達到1.9萬多元。長水村因此被評為全國綠色小康示范村。

萬裡雲: 2013年,我創辦了紅豆杉種植培育專業合作社,經過多年發展,參與合作社的農戶已由5戶發展到106戶,種植面積由106畝擴大到538畝,2016年被評為省級示范合作社。農戶除了平時拿工資,年終還能獲得2萬元至3萬元分紅。一部分先富起來的長水人,正帶領更多村民享受綠水青山帶來的紅利。

體制創新 探索無止境

(畫外音)2017年,武寧縣探索實施了農村生態環境管護員制度,即“多員合一”,整合護林員、保潔員等為農村生態管護員。長水村共聘用了9名專職生態管護員,以加強森林防虫、防火、防盜,並長效管護人居環境。

武文斌:武寧縣將農村環境整治工作與發展全域旅游對接,把打造“最美小城”樣板區的經驗復制到創建“美麗宜居試點縣”上來,扎實推動村庄環境長效管護。特別是以長水村為試點,在全省率先探索農村生態管護“多員合一”機制的基礎上,邁好“數字鄉村”建設新步伐,引入“5G+”智能化管理平台,構建“事常管、景常美、民常樂”的新常態。

(畫外音)如何靠市場機制牽住產權這一“牛鼻子”,將森林資源盤活為資金、資本,成為長水村新一輪探索的關鍵。江西生態文明研究院選擇在長水村試點成立“生態產品儲蓄銀行”,採取對碎片化生態資源進行集中化收儲和規模化整治,轉換成優質資產包的模式,引入實力資本和優質運營管理企業,將資源轉變成資產和資本。

鄭博福:長水村生態資源好,產業已具雛形。但是,小規模林農經營主體不具備生態轉型的能力,難以完成林地的最優投資及可持續經營,難以最大限度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

目前國內的生態銀行大多面向企業或政府,而在長水村試點的“生態產品儲蓄銀行”將直接對接林農,在農戶、銀行平台、社會資本之間構建一個有科學依據、能夠相互平衡的交易體系。

唯“青山青”,方“長水長”。從林權改革到流域治理,從生態產業到綠色金融,長水村堅定不移走上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責編:羅娜、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