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星火 燭照奮斗征程(崢嶸歲月)

本報記者 馬國英 李昌禹 張天培 王 丹

2021年01月22日07: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車行井岡,山路盤旋,林海一山連著一山,粉牆黛瓦的民居錯落分布。極目遠眺,五百裡井岡層巒疊嶂,氣勢磅礡。

90多年前,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走上井岡山,創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這裡點燃的星星之火,指引著中國革命一步步走向成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追尋八角樓的燈光,重走黃洋界的挑糧小道,信仰的光輝、奮斗的史詩、人民的偉力,輝映歷史、震撼人心。

初心——

堅定執著 追求理想

茅坪,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腹地之一,八角樓就坐落於此。這裡經常有中小學生前來研學,他們穿著紅軍服,排著隊,參觀閣樓上的書房,聽老師講課。

房間狹小,陳設簡單:屋子南面開了一扇窗,正對青翠山林﹔窗下,擺著一張書桌。一燈如豆,當年,借著一根燈芯的微光,毛澤東思索著中國革命的道路。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進入土地革命時期。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失利,向南轉移到農村山區,經過三灣改編,引兵井岡。

三灣改編整肅了部隊紀律,卻無法滌蕩現實的困境。有些同志思想打起了擺子,甚至發出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毛澤東寫下《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闡述“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兩篇著作,從理論探索到實踐總結,指明了中國革命的道路。”井岡山黨史研究專家陳鋼說。

理想信念,讓人堅定執著﹔初心使命,讓人一往無前。

1927年11月,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部隊,轉移到井岡山地區,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在寧岡礱市會師﹔1928年6月,紅四軍取得龍源口戰斗勝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達到全盛時期。

在歷史長河中,這些時間節點,只是短暫瞬間。對中國革命來說,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流血犧牲。

張子清、王爾琢、陳毅安……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的瞻仰大廳,紀念碑上鐫刻著15744位烈士的名字。而實際犧牲的人數,數倍於此。據統計,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斗爭中,4.8萬余名烈士犧牲……他們中,有的是大學生、留學生,有的是普通農家子弟。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80后講解員匡嬌說:“正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激勵他們前仆后繼,矢志不渝。”

本色——

艱苦奮斗 攻克難關

冬天的黃洋界,漫山依然青翠,各種林木中最常見的就是竹子。“天下竹子數不清,井岡山竹子頭一名。”在井岡山斗爭中,竹子用處大。紅軍將士用它搭過帳篷、做過梭鏢,用它當罐盛過水、當碗蒸過飯,還用它擺過竹釘陣……

在黃洋界的挑糧小道,已故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前館長毛秉華的孫子毛浩夫講起了軍民挑糧的故事。

作為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黃洋界的地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戰士們有了“天險”,卻沒有“口糧”。那時的井岡山,“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到萬擔”。於是,軍民齊上陣,每天往返100多裡地,肩挑背馱把30萬斤糧食運上山。

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井岡山精神的基石。紅軍的故事,無不凝聚著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本色、勤儉節約的美德和廉潔奉公的操守。

根據地物資奇缺,下飯的鹽,都是從老牆土上刮下來熬成的硝鹽。但是戰士們很樂觀,還編了順口溜:“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今天來品嘗“紅軍飯”的游客,會談論營養、口味,也許很難體會當年紅軍苦中作樂的滋味。缺衣少食、飢寒交迫,是紅軍將士的常態。隻不過,在他們心中有更為甘美的味道。

一位連長在給妻子的信中說:“我們天天行軍打仗,錢也沒有,衣也沒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同志之間亦同心同德,團結一致。”

沒有醫院,戰士們就從五分錢“伙食尾子”裡摳出一點來,修建小井紅軍醫院﹔擔任醫院黨支部書記的曾志,當年懷著身孕,也要和軍民一起去扛木頭。正是有了這樣的勁頭,小井紅軍醫院才拔地而起。

“在井岡山,官兵平等、官兵一致,毛委員、朱軍長無論在多麼艱苦的條件下,始終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毛浩夫感慨地說。

徜徉在黃洋界腳下的神山村,4000畝毛竹林連山成片。竹筆筒、竹雕、竹匾……精美的竹工藝品,吸引著游客。

5米多寬的柏油路直通山下,經常可見挂著外省牌照的車輛往來穿梭。“越來越多游客來村裡,打糍粑、採摘、吃農家菜,鄉親們吃上了旅游飯。”神山村黨支部書記彭展陽說,過去村裡54戶有21戶是貧困戶,2017年21戶貧困戶全部脫了貧,村裡現在有23輛小汽車。

“咱們要靠自己的雙手,把日子越過越好,才對得起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紅色江山!”村裡的紅軍后代、全國人大代表左香雲說。

深情——

同甘共苦 勇闖新路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陳列著這樣一張老照片:破舊斑駁的民房白牆上,刷著一行標語:“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

“紅軍為什麼得到老百姓擁護,看當年的標語就能明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副館長林道喜說。

“打倒土豪劣紳,把土地分給農民”“徹底實行土地分配”……一個個簡潔有力的口號,向老百姓說明了共產黨的宗旨是什麼、黨領導的紅軍是什麼性質——代表工農大眾利益,奪取全國政權。

湘贛邊界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提出任務,邊界各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

“分了田和地,窮人笑哈哈。跟著毛委員,工農坐天下。”當時流傳的民歌,生動表達了農民分得土地后的欣喜。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裡,還展示著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紅軍的“三條紀律、六項注意”。這些要求后來發展成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為什麼井岡山的老百姓那麼擁護紅軍?因為他們曉得,紅軍是窮苦人的隊伍。”井岡山市委黨史辦副主任陳學林說。

根據地親歷者回憶,最艱難的時候,毛澤東仍然鼓勵大家堅持革命斗爭,發動工農群眾。

朱德在井岡山上說過一句話——“我們要與群眾有鹽同咸,無鹽同淡。”

這些質朴深情的話語,鐫刻進歷史,更鐫刻進人民心中。

千裡來尋故地,舊貌換新顏。

傍晚,井岡山市拿山鎮溝邊村渥田組亮起燈光秀,附近的鄉親、市區的居民過來游玩,人氣很旺。駐村第一書記張鑫彧說,我們已經脫貧了,但不能停步,鄉村的文化生活也要豐富起來。

拿山鎮距井岡山新城區1公裡,《十送紅軍》裡唱的三送紅軍到拿山,說的就是這裡。今天,在拿山鎮356國道旁,昔日的庄稼地已變成現代化的農業產業帶,九豐農業博覽園、黃桃合作社、獼猴桃基地等在這裡依次鋪開。

今年65歲的拿山鎮農民蘭冬妹,從父輩那裡聽說了太多紅軍親民愛民的故事,“當年打土豪分田地,農民翻身做主,靠的是共產黨﹔現在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靠的還是共產黨!”

隻有從歷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才能堅定地走向新的奮斗征程。

百年回眸,正道滄桑﹔高峰遙看,路在腳下。

版式設計:蔡華偉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