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剝奪、晝夜節律紊亂……
年輕人睡個好覺怎麼那麼難
小明(化名)一直是讓父母放心的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可是上了初三后,由於功課增多,升學壓力加大,小明寫作業經常到夜裡12點甚至更晚,早上還要准時起床,逐漸表現出精力下降、學習興趣減弱的現象。他總是在課堂上睡覺,老師多次批評也改不了。不僅上課打瞌睡,課間活動也提不起精神,總是悶悶不樂的樣子。經過醫生診斷,小明被認為是由於長期睡眠剝奪而出現了抑郁症狀。
睡眠剝奪:兒童、青少年的“常見病”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張衛華告訴記者,睡眠剝奪在兒童、青少年群體中比較常見。
張衛華解釋說,睡眠剝奪指的是人為地減少每天應有的睡眠時間。睡眠剝奪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完全性睡眠剝奪,另一種是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剝奪。急性完全性睡眠剝奪是指,在24小時到48小時內完全不睡覺﹔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剝奪,則是應有的睡眠時間受到侵犯或者減少。“每個人都需要保証充足的睡眠時間,以滿足身體基本睡眠需要。一般來說,兒童青少年每天用於睡眠的時間不應少於8個小時,如果隻安排6個小時的睡覺時間,一天兩天身體還能代償,如果成為習慣,形成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剝奪,就容易誘發抑郁、焦慮、失眠等症狀。如果個體體質敏感,發生上述情況的可能性就更高”。
中國睡眠研究會2019年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顯示,6到17周歲的孩子中,每天睡眠不足8個小時的佔比達到62.9%,13到17周歲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個小時的佔比則高達到81.2%。研究人員在調查中發現,課業壓力成為影響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調查顯示,周一到周四的晚上11點,仍有8.64%的學生在忙於寫作業。
長期睡眠剝奪對孩子的精神健康非常有害,可能誘發失眠、焦慮、抑郁等症狀。張衛華舉例說:“有的孩子因為該睡覺的時候不能睡,睡眠節律被打亂,積累到一定時間,就會想睡的時候反而睡不著﹔有的孩子因為夜裡睡眠剝奪白天上課睡覺,經常被老師批評甚至處罰,久而久之產生了焦慮情緒﹔還有的孩子由於睡眠不足,身體不在正常狀態,精力不足,活力不夠,腦子反應慢,情緒低落,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不能正常地學習和生活,產生了抑郁現象。”
不僅如此,睡眠剝奪對思維能力、認知功能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記憶力下降。“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如果前一天晚上沒睡好,睡眠不足,第二天馬上會感到記憶力下降。這種情況偶爾出現,大腦可以自行調節,但如果長期如此,大腦就可能無法恢復到原本的狀態。”張衛華說。
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困擾年輕人的睡眠晝夜節律紊亂
如果說睡眠剝奪是兒童青少年群體高發的“時代病”,那麼青年群體中常見的睡眠問題則是晝夜節律紊亂。
張衛華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年輕人處於人生中身體狀況最好的時期,也是人一生中最為充滿活力的時期,所以很容易出現作息不規律的問題。上網、刷手機、打游戲,玩到深夜才睡覺是很常見的現象。短時間內的作息不規律在多數情況下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后果,但是對於一些體質比較敏感的人,就可能會造成睡眠晝夜節律紊亂。“比如有的年輕人,晚上12點以后還沒有困意,於是就打游戲或安排其他娛樂活動。漸漸地,身體對這種規律的認識不斷加強,一到這個時間,反而處於相對活躍的狀態,於是更難入睡。等到困了想睡覺的時候已經是夜裡兩三點了,第二天睡醒時,可能到了上午10點以后甚至12點,慢慢地,晝夜節律紊亂就形成了”。
張衛華指出,晝夜節律紊亂很復雜,在臨床上很少單獨存在,往往伴隨著其他精神問題出現。“一般來說,晝夜節律紊亂的人經常存在焦慮、抑郁素質,或者符合其他某種精神疾病特點。嚴格地說,不一定達到某種精神疾病的診斷標准,但是他的思維模式、情緒活動以及行為特點,可能存在某些精神疾病的特點”。
張衛華強調,睡眠晝夜節律紊亂與睡眠剝奪不同,簡單地說就是,“如果晚上睡得晚,但是早上按時起,從而造成整夜睡眠不足,這種情況就是睡眠剝奪。如果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得也晚,睡眠時間能達到需要的時間,是充足的,這種情況就是睡眠晝夜節律紊亂。”
睡眠晝夜節律紊亂有不同的類型,年輕人群中比較常見的是睡眠時相延遲綜合征,也就是說,“與某個社會文化背景下大家習慣的作息時間明顯不相符,至少要延后兩三個小時,從而對自己的活動安排造成不良影響。”張衛華舉例說,“一般而言,一個人最晚晚上12點睡覺,早上8點起床。但如果延后兩個小時,夜裡2點睡覺,早上10點起床,這就是晝夜節律紊亂的表現。對於晝夜節律紊亂的人來說,10點起床可能感覺睡得剛剛好,很充分,但如果需要8點起床去辦事,少了兩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就會對他造成痛苦和干擾,他的狀態就會非常差,情緒體驗也更明顯。”
一個人在不參與社會活動的情況下,睡眠晝夜節律紊亂不見得會構成問題,對情緒也沒有任何干擾。但是當需要與別人同步調做一件事時,睡眠晝夜節律紊亂者就會由於睡眠剝奪而感到明顯的痛苦,長期下來就會出現精力不足、心煩、急躁、腦子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現。
睡眠問題背后,往往是某種精神疾病
事實上,睡眠問題從來不僅與睡眠本身有關,常見的精神疾病基本都有與睡眠相關的症狀表現。焦慮、抑郁發病期間都經常伴有睡眠問題。張衛華介紹,80%以上的抑郁患者都有睡眠問題。睡眠問題大多表現為睡眠不足,包括失眠、早起,也有少部分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多,而且是無論睡多久都感到困倦、疲乏,換句話說,睡眠本該有的消除疲乏的作用消失了。
焦慮與失眠的關系更為復雜。焦慮患者常常會表現為早段失眠,即入睡困難,甚至時常出現整夜睡不著覺,然而真正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對患者造成明顯痛苦的其實是情緒問題。張衛華說:“單純的睡眠不足,並不會給人體造成太嚴重的影響,不會讓人感到特別痛苦,或者對睡眠特別關注。提出‘我特別想睡個好覺’這樣的要求背后,往往都存在焦慮的表現。這時重點要解決的是情緒問題,而不是睡眠問題。單純催眠藥治療很難達到徹底改善睡眠的效果,需要服用抗抑郁藥、抗焦慮藥,部分患者還需要抗精神病藥或抗癲癇藥治療。”張衛華特別強調,“一些藥物雖然在藥物分類上成為抗精神病藥、抗癲癇藥,但這些藥不是僅僅用於治療精神病或癲癇,患者不能因此反推‘給我吃抗精神病,說明我得的是精神病’這樣的結論。因為情緒問題不解決,吃催眠藥也不可能睡得好。”
張衛華進一步解釋說,睡眠疾病與常見的精神疾病的關聯度最高,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睡眠紊亂的疾病都需要精神科醫生來治療。“很多患者認為自己只是存在睡不著覺的問題,其他的問題都是因為睡不著覺而導致的,這其實是認知誤區。患者的睡眠症狀,可能只是精神疾病的症狀之一,常見的精神疾病,在發病期間大多都有睡眠症狀的表現”。
張衛華特別指出,青少年人群也很容易出現與焦慮相關的睡眠問題,這部分人群主要是初中、高中學生,他們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學習成績,以及與老師、同學的關系等。由於壓力而產生的焦慮情緒會導致他們睡眠不佳甚至失眠,睡眠問題也會反過來影響其學習成績,讓他們心情煩躁,愛發脾氣,跟同學發生不必要的沖突,導致同學關系緊張,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