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縣:下好扶貧雙贏棋

2021年01月26日07:25  來源:江西日報
 

2020年12月15日,寒風凜冽,冬雨霏霏。吉安縣浬田鎮高陂村,兩座可容納3.5萬羽雞的高標准雞舍建設現場,工人們卻干得熱火朝天。

雞棚是當地盛輝農林專業合作社投資所建。2017年,108戶貧困戶以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如今,他們“背靠”江西小牧童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牧童公司”),貧困戶戶均年增收超過5000元。小牧童公司為合作社提供雞棚建設指導、種雞育苗、技術管理、流通銷售等一條龍服務。

2008年,小牧童公司以2000羽雞起步,如今已是一家擁有107萬羽產蛋雞,年產雞蛋3億余枚,營收過億元的企業。

“2016年,公司蛋雞增長至10萬羽﹔2018年,增長至30萬羽。產品基本佔據吉安本地商超主流市場,並進入南昌、贛州等省內城市。如果沒有國家的扶貧政策,我們的發展也不會這麼快!”回顧發展歷程,公司董事長朱強吐露心聲。

“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如果沒有小牧童公司的全力幫扶,扶貧產業也沒法取得這麼大的效益。”高陂村村支書肖建章在一旁補充。

2016年,吉安縣在全縣推廣一戶一畝井岡蜜柚、一戶一畝橫江葡萄、一戶一個雞棚、一戶一人務工的“四個一”產業扶貧之路,並建立村干部或致富帶頭人帶頭領辦、村黨員主動參與、村民自願參與、貧困戶統籌參與的“一領辦三參與”扶貧模式。

2017年,吉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2020年,全縣貧困人口15032戶50666人全部脫貧,貧困戶年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6586元增至12980元。

浬田鎮的故事,正是吉安縣在脫貧攻堅戰中,因地制宜強化產業扶貧,開創出企業、貧困戶“雙贏”局面的最好印証。

“我們的扶貧之路,前后經歷了漸進式的兩個階段。”朱強介紹。2016年至2018年,當地政府將每戶2000元的扶貧資金,以貧困戶入股的形式,注入公司成立的蛋雞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定期分紅,並聘請貧困戶進廠務工。

“然而,這種模式更多的還是公司對貧困戶單向度的幫扶,貧困戶自身難以建立自己的產業基礎,脫貧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善。”浬田鎮副鎮長楊寶表示。

2018年開始,吉安縣全面推行“一領辦三參與”扶貧模式,並及時出台產業獎補政策,對每個“一領辦三參與”產業基地按投資總額的30%給予產業資金獎勵。獎勵資金的70%計入村級集體經濟股份,30%用於產業基地發展,引導帶動群眾發展高產、高效、優質產業。

“獎補政策為各村建設高標准雞棚保障了資金來源。”小牧童公司副總經理夏明智說,“我們趁熱打鐵,在當地迅速大量推廣建設標准化雞舍,全面用上新式設備設施。之前一個勞動力隻能管理5000羽雞,現在一個勞動力能管理5萬羽雞,產能得到了迅速提升。”

“如果沒有‘一領辦三參與’模式,我們都會陷入發展的兩難。一方面,貧困戶缺乏資金升級設備,產能受限﹔另一方面,公司傳統的生產環境差,環保監測也不達標。有了‘一領辦三參與’,雙方的困難都迎刃而解。”夏明智高興地說。

數據顯示,2020年,吉安縣共有182家產業扶貧專業合作社,已改造或新增成為“一領辦三參與”產業項目累計97個。全年發放產業獎補資金1280.29萬元,惠及貧困戶(邊緣戶)3471戶。

車行至沂塘村,村民黃愛民正在新建的雞棚中調節通風設備。見記者來到,他打開話匣子:“我是2014年被列為貧困戶的,原來在家種田,年收入隻有五六千元。2015年年底,我聽說小牧童公司發展農戶合作養雞,就自己貸款10萬元,再找親戚朋友借了10萬元,建起了雞棚。2016年,毛利潤就達到了13萬元。”

黃愛民告訴記者,貧困戶的產業面臨風險時,“公司+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顯現出它真正的優勢。2017年,他的雞棚遭遇禽流感,全年產蛋率低至40%。由於與公司簽訂了保底協議,當年並未大虧。2018年,他重整旗鼓,盈利又達17萬元。

2019年,黃愛民拿出所有積蓄,加上借款,湊齊了80余萬元,建設了可容納2萬多羽雞的新一代雞棚。“公司對我說,你隻要把雞養好,其他不用擔心。疫情都沒有大虧損,加上現在政策越來越好,我對小牧童公司就更加有信心了!”他下定決心跟著公司干到底。

“雙贏”棋盤中,公司與貧困戶抱團成長,已經成為吉安縣扶貧產業之路走得日漸堅實的一道“秘訣”。

記者手記

靠大聯強,依靠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是貧困地區迅速脫貧的一條“捷徑”。然而,扶貧工作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或企業單向度的“輸血”。既讓群眾自發“造血”成為常態,又讓企業通過扶貧得到進一步發展,使各方均從中受益才是長久之計。在吉安縣浬田鎮,企業的幫扶是貧困群眾走上脫貧之路的第一步,而地方政府緊隨其后,果斷伸出手,對扶貧項目進行大力度的財政反哺,不僅為貧困群眾的產業發展及時注入了動力,更成為引發企業“裂變式”飛躍的關鍵一著棋。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好的事業所開創的,一定是一個各方共贏的局面。(記者 李 歆)

(責編:羅娜、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