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國寶,看康雍乾文治武功

2021年01月29日10:34  來源:北京日報
 

坐落在“大清奠基地,兩代汗王都”之地的沈陽故宮博物院,珍藏著清前期諸皇帝御用之物以及列祖列宗的實錄等重要史料。日前,其典藏的200余件清代宮廷藝術珍品首次進京,亮相國博“金玉滿堂——沈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朱漆描金雕雲龍國寶盒、金漆雕龍紋有束腰帶托泥七屏式寶座,盡顯金玉滿堂的皇家氣概﹔努爾哈赤的龍虎寶劍、皇太極的御用腰刀見証了清初風雲﹔雍正皇帝手書的墨寶“平安如意”送來新年的祝福﹔乾隆皇帝組織人力編撰的《四庫全書》帶來文史浩瀚……

折射國運的傳奇國寶

走進展場,一件清朱漆描金雕雲龍國寶盒映入眼帘,這是首次離開沈陽故宮展覽的藏品。放置在方座上的寶盒,外部為朱漆描金雕飾雲龍紋,外圍以銅包角,裝飾一排銅釘,盒兩側裝銅提手。這件國寶盒制作於乾隆時期,專門用來存放清代皇帝玉璽。

寶盒外觀精美,據傳背后有一段嘆為觀止的傳奇故事。沈陽城是清王朝發祥地,被譽為“龍興之地”,時稱“盛京”。清帝所謂東巡就是由北京回到盛京舉行祭祀活動。因此,乾隆皇帝決定將北京紫禁城中的十方玉璽送到盛京皇宮中珍藏,這就是頗具傳奇色彩的“盛京十寶”。

清代,皇帝之印稱為“寶”,皇帝的印信稱為“御寶”。那“盛京十寶”是怎麼來的呢?

乾隆皇帝於十一年(1746年)考查了北京紫禁城所藏寶璽的情況,並下決心對宮中諸寶璽實行一次清厘與重組。清厘后的寶璽定為25方,並各有明確用途。此外,乾隆還選定“盛京十寶”,送至入關前的都城盛京(今沈陽)收藏。乾隆高度推崇“十寶”,更是將“十寶”特制成寶譜,存放在紫禁城的交泰殿中。“十寶”之首的“大清受命之寶”玉璽更作“以章皇序”之用,彰顯受命於天的正統身份。

史載,“十寶”入藏盛京皇宮鳳凰樓。此后乾隆又對“十寶”作了調整,將“丹符出驗四方”撤出,將“制誥之寶”補入。其實,進入“盛京十寶”之列的“制誥之寶”並非皇太極所得到的元傳國璽的原件,而是一件仿制品。盛京鳳凰樓“十寶”於光緒初年移至敬典閣保存,后因沙俄出兵東北,盛京告急,“盛京十寶”連同其他藏品被送至熱河避暑山庄安放。民國初年北平成立古物陳列所,遷收奉天、熱河兩地文物,“十寶”亦從熱河送至北平。在“盛京十寶”遷徙過程中,這件被委以重任的國寶盒始終默默守護,不離不棄。

昭示皇權的文治武功

清王朝的帝王崇尚“文治武功”。先說“文治”,即大力推崇孔孟的儒家文化,採取“文治教化”管理國家。

皇太極時代除重用漢官,還以滿文翻譯《三國志》《資治通鑒》《孟子》等書籍,傳播漢文化。此后,清朝皇帝更以“崇儒重道”“文治教化”作為治理國家的國策,大規模搜集和整理歷代典籍、修書治史,出版了種類繁多、卷帙浩繁、集大成式的文化典籍。《四庫全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為了貯藏這套奇書,沈陽故宮特別修建了文溯閣。展覽中“描金書文溯閣等四閣記玉冊”,詳述了“北四閣”入藏《四庫全書》的始末。

這套叢書問世,離不開時任安徽學政的漢人官員朱筠。他上奏提出:對所收集上來的古籍應輯錄成本。“敕令廷臣詳細校定,依經史子集四部名目,分類匯列,另編目錄一書,具載部分卷數、撰人姓名,垂示永久。”清政府遂命令各級官員搜集圖書上繳,並定出獎勵辦法。靠著這個辦法,僅兩年就收集了二萬多種圖書進宮,再加上紫禁城內原有藏書,數量相當可觀。

編撰《四庫全書》的學者們足足花了十年才完工。當時全書分謄七部,分別貯藏在紫禁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熱河行宮文津閣、沈陽故宮文溯閣。其中,沈陽故宮文溯閣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興建,次年竣工,成為沈陽故宮內唯一一座仿江南風格的古典建筑。

再探“武功”。從清太祖努爾哈赤、皇太極到康熙、乾隆,無不體現了這一特質。沈陽故宮典藏清宮武備兵器類型眾多,主要有清代帝王御用弓箭以及馬鞍、馬鞭、甲冑、腰刀、信牌、海螺等,置身其中,如同夢回金戈鐵馬的古沙場。

一柄象征清太祖征戰功績的努爾哈赤寶劍頗為搶眼,其裝具為典型的明劍樣式,劍首碩大,呈海棠形,上面鏨有天官、鹿、鶴圖案,寓意“天官賜福”“加官進祿”“鬆鶴延年”,護手有“玉兔望月”圖案,象征“玉兔呈祥”,護手兩端為龍頭造型,均呈現常見明代劍裝的特征。該劍一直保存在沈陽努爾哈赤遺物之中,為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明朝敕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時所賜,因他“忠於大明”“保塞有功”。

同場另一件展品系皇太極御用腰刀,系明清時期非常流行的刀具,刀柄纏有綠色柄繩,刀上拴有一皮簽條,上有漢滿文字:太宗文皇帝御用腰刀一把原在盛京尊藏。這口刀比較豪壯,刀槽內涂有朱砂,不論刀身還是刀裝,其上乘制造工藝十分罕見,應該是皇太極隨身佩帶的實用戰刀。

乾隆的“躍虹”劍和“沖斗”刀也在本次展覽上展出。“沖斗”刀,為“地字二十三號”,刀身嵌有“沖斗”字樣及雲紋圖案。裝具為銅鎏金,刀鞘木質外貼“人”字形桃皮,刀柄下彎,以白玉雕成,貫以刀穗,穗上綴有鏤空鎏金銅飾及綠鬆石球形飾。

源出漢家的清帝墨寶

一個有趣的現象,清代帝王裡,對書法創作抱有濃厚興趣者不少。他們中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書法為最。而這緣於其大量接觸漢文化,不僅尊崇漢儒文明,學習漢人典籍、藝術,還將書法作為宸翰日課,勤加研練。

當年康熙皇帝酷愛晚明董其昌的書法,視董書為圭臬,目前流傳的康熙作品中,相當部分是對董其昌書法的臨摹之作。雍正在當皇帝前也自覺加入到學董的隊伍之中,從雍正早期的書法能看出董其昌的影子,這裡也不排除他希望通過學董其昌書法來獲得康熙的好感。現實中他對董其昌的學習也為康熙所肯定,故而時常命他書寫扇面,每年進呈書法作品多達數百件。雍正早年書法端庄秀麗,之后書風變為厚重豐腴,秀麗中又有圓潤,表明在取法上也關注了趙孟頫。雍正的楷書豐腴飽滿,用筆十分爽快。他的大字行書尤其出色,給人一種按捺不住的激情。本次展覽中,就有一幅雍正皇帝手書的“平安如意”行書軸,字跡端正雄健,為觀眾送上新年祝福。

延伸閱讀:刀光劍影乾隆帝

談起乾隆佩戴的刀劍,真有不少故事。乾隆皇帝好古,是名人字畫、稀世珍寶的大收藏家,同時還是一個非常資深的刀劍發燒友。他曾多次傳旨讓內務府造辦處為其制作御用刀劍,這些刀劍以“天”“地”“人”命名,據記載共有60把之多,平時則每5把為一組收藏在楠木箱裡,目前存世的大多數保存在北京故宮。這些刀劍的樣式和裝飾都受到了乾隆多次過問,直到滿意為止。譬如乾隆下旨“刀吞口上一面做刀名形象,一面做刀名字”“西番花吞口劍,枝葉再畫整壯些……劍上再添一道線,中間畫做乾隆年制,一面做第一至第十”。這些刀劍常常在刀身或劍身的根部錯有金、銀、銅絲組成的各式圖案以及鏨刻該刀劍的名字和編號,鞘上一般會貼桃皮或雕刻花紋裝飾,裝具樣式各異,一般會採取鐵錽金、銅鎏金等工藝,有的刀柄整體會採用美玉雕就,工藝繁復,不惜工本,極盡奢華。

當然,在乾隆御制刀劍乃至整個清宮皇室刀劍中,最為貴重的並非那些配飾名貴寶石、色彩華麗的玉柄腰刀,而是外裝相對朴素、玄機內藏在刃上的寶刀,即乾隆大閱佩刀(現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其為目前已知級別最高的中國皇帝佩刀,工藝代表了中國鐵制佩刀的最高水准,從設計到制造都由乾隆皇帝親自監督,並以國家法典的方式確認其形制。在八旗軍大閱、平定邊疆叛亂、接見外國使節的場合均可看見乾隆佩戴大閱佩刀的身影。(戴華剛)

(責編:毛思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