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爾的純真記憶

李匯群

2021年01月31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伊斯坦布爾貝伊奧盧區獨立大街側邊的小巷深處,隱藏著一幢紅色小樓,那就是純真博物館的坐落之處。純真博物館根據土耳其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爾罕·帕慕克的同名小說而建。小說於2008年出版,2012年純真博物館建成開放,並於2014年獲得歐洲年度博物館獎。

  《純真博物館》(見圖,資料圖片)講述了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世家少爺凱末爾愛上了窮親戚家的女兒芙頌,這場門第懸殊的戀愛遭遇重重阻力。9年時間裡,凱末爾追隨愛人的蹤跡,走遍伊斯坦布爾的大街小巷。有情人最終未成眷屬,芙頌意外離世,凱末爾買下她的故居,收藏了與她有關的物件,建成純真博物館來紀念這段愛情。小說裡的博物館和現實中的博物館,都源於帕慕克的設計,在這裡,真與假、虛和實的界限被打破,小說中提到的物品,帕慕克都找到了對應的實物,收藏進純真博物館。

  半個世紀前的土耳其女性,在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改變:如芙頌16歲參加選美比賽,18歲主動和凱末爾相愛,為做演員逐夢電影圈等。這在老一輩人眼中顯得離經叛道的舉動,卻深深打動了凱末爾。他能讀懂那些大膽舉動下跳躍的純真心靈,既有奔向現代的勇敢和熱情,又不乏對傳統的堅守和熱愛。

  純真博物館的二樓和三樓,放置著凱末爾搜集的與芙頌有關的物品,事實上那是帕慕克不遺余力搜集的歷史舊物:梅爾泰姆牌果味汽水瓶、針線盒、杰尼·科隆包、發卡、鑰匙、香水瓶、小狗擺設、老電影海報等。83個大小不一的展區對應著書中的相關章節,展示了在傳統和現代之間緩慢轉身的伊斯坦布爾城市風貌,也喚起人們對舊日城市的印象。時間以具象的形式在純真博物館裡被反復強調,包括地面上的時間標記符號、老照片、放在醒目位置的各類鐘表等,都提示了博物館之於時間的意義:時間是線性的,永遠向前、不停流逝,但博物館通過儲存物品而提煉記憶符號,保存了一個個重要的時刻,以靜止的空間來對抗流動的時間,也使得人們生命中的愛與深情得以永久保留。

  純真博物館頂層是凱末爾的臥室。小說裡,凱末爾在博物館與芙頌的遺物日夜相伴,枕著濃郁的情感入睡,“把時間變成空間”,在此度過余生。而在博物館中,凱末爾的床對面貼著這樣一句話:“讓所有人知道,我的一生過得很幸福。”這是博物館游覽的終點,也是小說的結束語。帕慕克借凱末爾發聲,認為純真博物館的主題是驕傲:按照自己的心意度過一生是驕傲,勇敢地展示自我的人生經歷是驕傲,純真博物館要驕傲地展示土耳其人的真實生活,讓土耳其人欣賞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文化。

  小說的最后一章,凱末爾邀請作家帕慕克寫下他和芙頌的愛情故事,把小說作為博物館的藏品目錄。他還要求作家在書籍中印出一張博物館門票,給讀者免費參觀的機會。現實中,博物館工作人員會在讀者的書上蓋下蝴蝶形狀的印章,而讀者在參觀博物館時,也能看到櫥窗裡陳列著的多語種《純真博物館》小說、帕慕克的手稿和其他文字材料等。

  在虛擬和真實的層層交織融匯之間,純真博物館不再局限於淒美的愛情故事。無論是書中記載的物件還是博物館中陳列的展品,其中呈現出的種種生活細節如同城市的斷代史,參觀者得以管窺伊斯坦布爾的服飾、餐飲、建筑、禮儀和城市化進程,從中回顧那個時代的橫斷面。

  純真博物館展示的主要是20世紀后半葉的伊斯坦布爾城市景象。這座有著數千年輝煌歷史的城市,曾是歐洲最繁華富庶的城市之一。它的位置得天獨厚,博斯普魯斯海峽連接歐亞大陸,東西方文化在此匯合交融,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文化古跡和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傳說。

  《純真博物館》中凱末爾對芙頌的迷戀,折射出以帕慕克為代表的伊斯坦布爾人對故鄉的深深眷念,帕慕克稱這種情緒為“呼愁”,意思是生活在這座千年古都的人們對於彼時城市蕭條景象所感受到的憂傷惆悵。對伊斯坦布爾人而言,這種憂傷觸目可見、觸手可及,昔日的明珠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呈現出疲憊滄桑的一面。如何重新尋回往日榮耀,如何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安放自我,成為彼時伊斯坦布爾人乃至土耳其人心頭揮之不去的縈繞,也使得“呼愁”成為那個時期籠罩著伊斯坦布爾的普遍情緒。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伊斯坦布爾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當人們行走在伊斯坦布爾的大街小巷,在城市的角落觸摸記憶的紋理,既會為這座城市的千年榮耀深感驕傲,也會謙恭地接受時光的悄然流逝,將過往歷史的純真記憶銘記於心,滿懷期待地祝福這座古老城市在未來繼續創造屬於它的輝煌。

  版式設計:蔡華偉

(責編:帥筠、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