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萬象更新。
初春時節,行走在全南縣的鄉村,田野裡產業發展欣欣向榮,水泥路連著鄉村與城鎮,一棟棟樓房掩映在綠樹叢中,紅紅火火奔小康的生動畫卷已全面鋪開……
龍源壩鎮易地扶貧安置點航拍 李軍 攝
奏響幸福曲,共圓小康夢。近年來,全南縣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核心是精准、關鍵在落實、實現高質量、確保可持續”總要求,壓實責任,精准施策,務實攻堅,交上了一份成色滿滿的“幸福答卷”:
全縣8個“十三五”省級貧困村在2018年底全部退出,全縣4626戶15365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絕對貧困在全南的字典裡歷史性地“刪除”﹔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3163.57元增加到2020年的10319.78元,年均增幅29.1%﹔2017年至2019年,連續三年在全省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中被評為“好”的等次﹔全面小康指數98.45%,如期與全國同步邁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門檻……
精准切脈 確保脫貧路上“一個不少”
“過完春節,你這個酒要在加強宣傳推廣上再發力……”2月7日,臘月二十六,全南縣金龍鎮樹垇村駐村“第一書記”徐臻還在貧困戶林國全家,共同商議“和禾合”酒的推廣銷售問題。
已過不惑之年的林國全一家5口人,一直過著平淡而幸福的日子。但因林國全一次外出做工意外摔跤,巨額的手術費讓全家陷入窘況。那次意外,給林國全造成身體殘疾,干不了重活,加上3個子女需要撫養,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妻子肩上。2016年,駐村干部和鎮村干部嚴格按照“七步法”程序和“七清四嚴”要求,把林國全家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2020年,根據林國全家的實際情況,徐臻動員林國全的妻子加入村裡的米燒酒釀造行列,並於當年8月幫助他家取得“和禾合”酒的營業執照,創辦起了小作坊,之后通過網絡把米燒酒銷往全國各地,年收入超過12萬元。
為確保脫貧路上“一個不少”,全南縣咬定“精准”二字不放鬆,下足“繡花功夫”,聚焦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和貧困村、貧困戶退出指標體系,全覆蓋開展大排查,戶戶過篩,人人過關。做到精准識別,按照“兩不愁三保障”標准,結合“七步法”程序和“七清四嚴”要求,建立信息化、大數據比對機制,把全縣4626戶15365人納進建檔立卡貧困戶行列,確保不“漏評”“錯評”﹔對201戶691人脫貧不穩定戶、185戶657人邊緣易致貧戶,按照“缺什麼補什麼”提前幫扶,有效防止了返貧致貧。
堅持精准制策。該縣為全縣貧困戶制定了“一戶一策”“一人一策”,定目標、定任務、定措施,確保幫扶計劃落到實處。特別是疫情期間,針對貧困戶收入可能下降的問題,出台4個專項政策文件,打出“組合拳”,從產業、就業等方面進行點穴式精准幫扶。
實行動態管理。每季一篩查,該縣通過在非貧困戶中找“短板”、在“邊緣戶”中找“漏評”、在貧困戶中找“錯評”和“政策遺漏”、在脫貧戶中找“錯退”的“四找”方式,實現貧困人口動態監測、進退有序。
強化動力 做實產業就業大文章
2月8日早上7點,家住全南縣城廂鎮樟樹村貧困戶陳春元,已把剛在菜地採收的蔬菜裝車,准備運往5公裡外的縣城菜場攤位上售賣。
今年46歲的陳春元,家裡有5口人,妻子早年患了紅斑狼瘡,母親患了高血壓,她們都需要長期服藥。另外,他的兩個小孩還在讀書,全家人的生活開支主要靠陳春元打零工維持。他一年到頭雖辛苦操持,日子依然過得緊巴巴的。
2015年,陳春元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干部的幫扶下,陳春元流轉了村裡的閑置土地30畝,也在縣城租賃了賣菜攤位,開啟了他蔬菜種植的希望之路。
“是黨的好政策,讓我走出一條致富路。”陳春元說,如今,自己靠種菜一年收入增收8.5萬元。
脫貧致富,產業是根。全南縣終把產業扶貧作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通過選准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等產業扶貧模式,鼓勵引導貧困戶直接發展產業,或通過土地資金入股鏈接到產業鏈上,因地制宜推進產業扶貧精准到戶。
產業走對路,鄉親才能致富。為推進脫貧攻堅落地見效,全南縣充分發揮生態和資源優勢,以現代農業為突破口,培育了高山蔬菜、芳香花木、林下靈芝、供港生豬等農業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畜禽、蜂蜜、葡萄、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鏈接帶動91.53%貧困群眾走上了產業發展的道路。五年來,該縣發放獎補資金超2086萬元,發放扶貧信貸資金3.5億元,幫助貧困群眾“造血”脫貧﹔通過“旅游+扶貧”,帶動貧困戶605戶,戶均增收1.36萬元。
同時,全面落實就業扶貧各項政策,不斷拓寬就業扶貧路徑。通過“一人一策”幫就業、“一企一策”穩就業、“一村一策”擴就業,實現有就業意願未就業貧困勞動力全部“清零”。全縣21家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412人,公益性崗位安排就近就業1502人,實現貧困弱勞力就業兜底。
補齊短板 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農戶在城廂鎮鎮仔村蔬菜產業園採收蔬菜。 尹其奇 攝
日前,走進全南縣南逕鎮夢想家園安置房小區,陽光從窗戶透進李春梅寬敞的新家,照得暖洋洋的。李春梅為一家人做好早餐,小孫女吃飽便在樓下社區的廣場玩耍,她吃完也到樓下社區的扶貧車間上班了。
三年前,李春梅一家從偏遠的小山村和破舊的土坯房裡,搬遷入住鎮裡統一規劃建設的“夢想家園”,讓她們在城鎮有了家,安了心。
“周邊就是醫院和學校,樓下就有廣場和扶貧車間,生活不但便利,而且還有穩定的收入,日子越過越舒心!”談起眼前的日子,李春梅壓抑不住心中的喜悅。
在南逕鎮安置房小區,社區建立了便民服務中心,設立了民政、教育、衛生、人社等服務窗口,為群眾提供低保、就學、健康、醫保、就業、社保等公共服務,同時建有圖書室、綠地公園、健身廣場等公共設施,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通過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全南縣讓像李春梅一樣的一大批“寒士”暖身又暖心。五年來,該縣投入3.17億元建成8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建檔立卡戶405戶1609人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補齊基礎設施、義務教育、公共服務短板,是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有效措施。為確保貧困家庭不因學致貧、貧困學生不因貧失學,2016年以來,該縣共投入8.57億元,完成了薄弱學校改造,改善了全縣的辦學條件﹔為2.11萬人次貧困學生發放資助金1606.86萬元,實現全縣無一例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因貧輟學。
因病致貧返貧,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為方便農戶看病就醫,2016年以來,該縣共投入6.89億元,完成了全縣15個鄉鎮衛生院、68個村衛生室全面提升改造。貧困人口“四道醫療保障線”實現全覆蓋,全縣20家定點醫療機構實行“一站式”結算服務和貧困人口住院“先診療、后付費”政策。2020年貧困人口住院平均報銷比例為90.25%。
同時,為保証飲水安全,2016年以來,該縣共投入資金1.6億元實施了198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確保了所有村水質合格率為100%。(尹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