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贛州寧都縣,不同村落有不同的舞燈習俗。“寧都是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橋梆燈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代表。”寧都縣文化館館長宋節明介紹。橋梆燈,一塊長木板上扎有多盞燈,外糊白紙或紅紙,內插蠟燭,燈上貼有各種喜慶吉祥的紅色剪紙。梆子用木或者竹制成,有長有短,扎燈可多可少,約莫4—10盞。
做橋梆、削天心鑽、搓稻草繩、捆扎燈框、糊燈框、燈花剪紙、安插蠟燭、貼燈花……制作橋梆燈很是講究。
石上鎮曾坊村的橋梆燈,是曾氏人每年祀奉漢帝廟活動的主要內容。正月初一聚會商議,正月初七送棗賀喜,正月十一至十三迎接道賀,正月十二到十四大鬧花燈,正月十四添丁戶試燈,正月十五開始游燈。
元宵當晚6點起,村中第一聲神銃響起,出橋梆燈的人家,將燈框內的蠟燭點著。6點半,第二次響兩聲銃時,添丁戶將橋梆燈帶到族祠中集合。7點,連響三聲神銃時,開始游燈。凡是本村的田園、山崗、古跡等都要游到,最后進行追燈表演。
打頭的長凳是龍首,殿后的則是龍尾,頭燈奮力追逐尾燈,尾燈竭力避讓躲閃,扛燈的漢子們閃轉騰挪、追逐較量。一條火紅的長龍便在滿是禾蔸的田裡盤旋翻騰,時而舒緩,時而激越。最后,頭燈終於追上了尾燈,整個燈隊就形成一個大圓圈,寓意團團圓圓。看完這場熱鬧的燈,人們才意猶未盡地回家吃一頓元宵飯。
寧都話裡,“燈”與“丁”同音,寄托的是寧都人祈求血脈傳承、家族繁衍的希望。“生了頭胎,梆子上的首尾燈都是紅色﹔而且在我們曾坊村,無論添的是男是女,都會為娃兒點一梆燈。”曾坊村橋梆燈理事會會長曾應華說。
曾坊村橋梆燈理事會曾於2008年添了十幾盞燈,這十幾年來每年都要拿出來亮相。去年和今年,由於疫情,寧都的橋梆燈表演隻好按下暫停鍵。之前,曾坊的橋梆燈曾赴南昌、澳門等地展覽。2019年春節,曾坊村更是代表江西第一次登上了春晚井岡山分會場的舞台。“從來也沒有過的事情,村民們都很自豪!”組織者曾應華至今回想起來還很激動。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1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