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基層一些機關和單位存在一批“我不會”干部:工作來了,分派任務,他們總是兩手一攤:“我不會”,理直氣壯地一推了事。“我不會”,說出來讓人難為情,但吊詭的是,它卻成了一些人的口頭禪,是他們推諉塞責、不干事不擔當不作為、甚至尸位素餐的擋箭牌,不光彩卻很“實惠”,而且屢試不爽。
“我不會”干部在基層干部隊伍中佔比不大,但危害很大:小則影響一項工作,大則敗壞基層風氣、影響一個單位的政治生態。不是嗎?“我不會”,於是“我不干”﹔“你能干”,所以“你多干”甚至“你全干”﹔忙的人腳不沾地、昏天黑地,閑的人無所事事、無聊發慌,如此忙閑不均還美其名曰“能者多勞”,長此以往,謀事者得事、偷閑者得閑,總有一天會讓干事者意冷心寒、不堪重負,甚至把那些勤奮實干的“老黃牛”逼成偷奸耍滑的“老油條”,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
“人是環境的產物”。一個制度完善、正氣充盈的環境,投機取巧的人哪有“用武之地”﹔一個制度籬笆扎不緊、作風建設有軟肋的地方,“我不會”干部才有生存空間。當下,有的單位上上下下“老好人”思想盛行,不敢或不願向歪風邪氣“動真格”,對“我不會”干部聽之任之﹔有的單位作風建設浮於表面,對干部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監督,讓“我不會”干部有了繼續“不會”的麻痺思想和僥幸心理﹔還有的單位考核制度不盡完善,或者執行缺乏剛性,導致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甚至干的不如看的,多干多錯、不干不錯,久而久之,干事的沒奔頭,“我不會”干部倒得好處、有市場,進而不斷侵蝕整個單位的風氣,導致產生更多的“我不會”干部,形成惡性循環。
可見,向“我不會”干部說不,關鍵是要鏟除其生存的土壤、逍遙的溫床,淨化干事環境、優化政治生態。一方面,要強化作風建設,旗幟鮮明地反對不擔當、不作為、鑽空子、撂挑子的作風和行為,讓有為者有位、無為者無路﹔另一方面,要查漏補缺,完善績效考核等各項管理制度,合理分工,獎懲分明,增強制度執行的剛性,營造公平公正的環境,讓“能者多得”“多勞多得”“不勞不得”的價值導向在基層落地生根。
值得指出的是,在現實中,還有一種“我不會”干部是真的不太會,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慢牛”。而有些領導干部圖個人省心省力,總是“鞭打快牛”,擔子都壓在“快牛”身上,無形中忽視了“慢牛”,進一步助長了“慢牛”的畏難情緒和惰性,一事當前隻想著退縮、推脫,得不到鍛煉和成長。其實,正如盛水的多少,取決於木桶最短的那塊木板,團隊戰斗力的強弱,同樣受能力最弱的那一個人所影響。領導者應深刻理解“單絲難成線、獨木不成林”的道理,對干部隊伍中的“快牛”要倍加關愛多喂料,對不思進取、能力不足的“慢牛”要常加提醒多鞭策,鞭打“慢牛”才更能出活力。如此,讓“快牛”得“甜頭”,保持好“快牛”的積極性﹔讓“慢牛”有“痛感”,激發出“慢牛”的主動性,並駕齊驅,這才是我們事業發展的源頭活水。(余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