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耕水平達到99.6%、機收水平達到98.9%,全市農機總動力達52萬千瓦,工廠化育秧中心建設如火如荼……近年來,樂平市高度重視科技興農工作,持續打好科技興農牌,成功帶動了農民致富增收,促進了鄉村振興。春耕伊始,該市的田間地頭,到處都洋溢著科技興農帶來的蓬勃氣息。
農業機械化讓種田有錢賺
放空秧盤和底層土、澆灌、播種、覆蓋土……3月4日上午,在位於樂平市后港鎮高橋村的吳國標水稻種植家庭農場內,隨著工作人員的有序操作,一個個秧盤不斷在全自動水稻育秧播種流水線上成形。正在一旁進行技術指導的吳國標樂呵呵地對記者說:“走農業機械化生產之路,種田就一定會越來越有錢賺!”
從2009年就跟隨父親種田的吳國標,見証了樂平農業生產從傳統向現代生產方式的轉變。吳國標告訴記者,以前請人插秧,一天插一畝田,人工費要250元﹔請人噴洒農藥,一天噴洒20畝,人工費要240元,而且有時還很難請到人。由於生產成本太高等原因,原來種田的利潤很薄,吳國標曾一度對種田致富失去信心。后來,在當地政府的引導、支持下,吳國標先后購買了插秧機、無人機等設備,開始逐步邁上機械化生產之路。吳國標掰著指頭介紹:“機械化水平提高后,利用插秧機插秧的成本是30元一畝﹔利用無人機噴洒農藥,20畝田10分鐘完成,而且噴洒均勻,人工操作費和機器損耗費加起來也才每畝8元……現在種田種子好、產量高、種植成本低,單季每畝平均利潤已達到400元。”
購置農機設備政府給補貼,提供病虫害綜合防治(飛防)社會化服務也有補貼,國家政策越來越好,讓吳國標種田致富的信心也越來越足。2020年,他和另外5名農民朋友一合計,投資500多萬元購置了4台收割機、10台插秧機、2台育秧機、12台烘干機等農業機械化生產設備。吳國標自豪地說:“從種子到育秧、機插、飛防、施肥、收割、烘干,如今我們自己種的田,已成功實現了全程一體機械化生產。今年,我們還將著力服務更多其他農戶。”
“要提升樂平市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政策扶持和服務引導是關鍵。近年來,我們建設了樂平市農機大市場、成立了樂平勁鬆農機培訓駕駛學校、組建了樂平市農機綜合保養維修服務隊、出台了農機購置貼息貸款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並將農機‘一站式’服務大廳從城區搬遷到了位於城郊的農機大市場靠前服務。”樂平市農業和機械化管理局局長汪文明告訴記者,2020年,樂平市的農機購置補貼總額首次突破3000萬元。
推廣新技術讓產業有潛力
修道路、搭大棚、調試新購置的農機……3月4日中午,位於樂平市樂港鎮裡首村的王香平育秧中心,到處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轉移現象突出,集中育秧,為農戶直接供秧苗,並配套開展機械化服務成為發展趨勢。作為樂平市與華南農大開展技術合作的工廠化育秧中心,王香平育秧中心是樂平農業發展的又一次新嘗試。
人到中年的王香平,是樂平市的種植大戶。2015年,王香平曾在禮林鎮建了一個40畝的育秧大棚,因為技術失誤和偶發事件,虧了20多萬元,這讓王香平的育秧事業戛然而止。2021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鼓勵下,王香平引進華南農大的技術和資金,著力打造佔地110余畝的工廠化育秧中心。王香平說:“走農業現代化之路前景廣闊。今年,我們能夠為1萬多畝農田提供秧苗和機械化服務,預計年純利潤將達到100萬元。”
因勢利導,支持、引導農民利用新技術、引進新品種,是樂平市發展壯大農業產業的又一有力抓手。樂平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春發告訴記者,在引進江蘇淮安柴米河公司基質化育秧技術,並與華南農大開展技術合作的同時,樂平市還創建了眾埠鎮、禮林鎮、后港鎮、浯口鎮等4個萬畝糧食優質高產核心示范區,打造了30多個蔬菜、養殖等示范基地,以點帶面促進了全市農業種養水平的提高,成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保姆式”服務讓農企有前景
“農技專家每個月至少會主動上門服務五六次,沒有農業部門的大力支持,我們公司就沒有今天良好的發展勢頭。”3月4日下午,在位於樂平市鎮橋鎮的花正紅農業生產基地,一和記者聊起科技興農等話題,樂平市花正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華東輝就有許多話要說。
要打好農業科技牌,農業科技培訓和服務也是重要一環。2020年以來,樂平市通過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培養了2000多名理念新、善管理、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復合型人才。同時,還有數十名產業指導員和科技特派員長期活躍在田間地頭,為農戶和農企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
華東輝至今記得,2020年9月,基地種植的中草藥發生了病虫害,處理不了,向農業主管部門求助后,農技專家立即趕到現場,幫忙迅速消除了病虫害隱患。華東輝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有了農業部門在技術方面提供的“保姆式”服務,公司一直都發展得很好。去年年產值逾千萬元,為周邊在基地務工的村民發放的工資都達到了300多萬元。
“家裡的土地流轉后,每年都有流轉費收入﹔經過農業部門培訓后,我在基地做技術員,一個月又有7000多元工資。”農業有智慧,農民有奔頭。今年53歲的鎮橋鎮高埂村村民華美林高興地說:“我是現代農民,我驕傲!”(記者 王景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