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貴溪市稅務局干部艾方錄守在電視機前全程觀看,內心激動無比,思緒不禁回到自己在貴溪市金屯鎮黃梅村任第一書記駐村扶貧的那些日子……
“從金屯鎮出發往東南方向,沿著路陡彎多的山路一直向上走,路的盡頭就是黃梅村。”艾方錄說,盡管有心理准備,但2015年7月第一次到黃梅村時,眼前的景象還是讓他大吃一驚:村裡沒有水泥路,一塊塊巴掌大的耕地和搖搖欲墜的土坯房、木板房一起散落在山頂或半山腰。
艾方錄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進村入戶走訪調研,發現黃梅村的貧困程度比看到的還嚴重,村裡幾十年沒蓋過新房、30年沒出過大學生、人均耕地還不到兩畝,人均年收入隻有3000元左右,青壯年基本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弱病殘,因為沒人肯嫁到黃梅村,村裡連喜酒都多年未辦過。
“當時想著趕緊讓大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艾方錄買來雞苗、豬仔,逐戶發給貧困戶。“艾書記,謝謝你的好意,我年紀大了,干不動咯。”“村裡隻有一條爛泥路,豬養大了都運不出去,花那個力氣干什麼?”“扶貧嘛,還是多給我們送點錢米油實在。”不少貧困戶的反應,大大出乎了艾方錄的意料。
“國家這麼好的扶貧政策,怎麼還有人不願意干呢,這是思想上的問題,得想個法子讓貧困戶‘跳起來摘桃子’。”單位每年都會給村裡的貧困戶一定的扶貧資金,何不把這筆錢變成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的獎金,把這筆錢用好用活?2016年初,經過調研論証后,艾方錄開始在黃梅村推行“增收激勵法”。
3月3日,記者和艾方錄一起來到黃梅村,在村委會的扶貧工作檔案裡,隨機拿起當年簽的一份協議,上面寫道:“幫扶項目:務工﹔以家庭為單位實現年人均純收入5000元以上的,視為達到目標,項目完成后,經驗收合格,以獎代補,按每人800元給予補助……”“幫扶項目由貧困戶自己選擇,擅長什麼就扶持什麼。”艾方錄說,“增收激勵法”對貧困戶觸動很大,第一年就有七戶簽訂了協議。
60來歲的許新來夫婦身體不是很好,但簽訂協議后,種地、打工、給人剃頭,樣樣都干,村裡還給他安排了保潔員的公益性崗位,夫婦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努力工作,當年達到了增收目標,順利拿到了獎勵。
艾方錄告訴記者,隨著“增收激勵法”深入人心,激勵的方式也不斷創新,2018年開始,村裡還開啟了貧困戶評星定級工作,不但激勵貧困戶增收,還有助於樹立文明新風。
2018年,黃梅村脫貧退出,村集體經濟也擺脫了“空殼”窘境,村裡建起合作社,依托致富能人種植金絲皇菊﹔道路實現了硬化,公交車直接通到村組。那一年,艾方錄獲評全省脫貧攻堅作為獎。
因為在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實現“志智”雙扶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2019年,“增收激勵法”開始在全省推廣。(記者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