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春雨過后,峽江縣水邊鎮武溪村后的香樟樹基地,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拍照。8年前,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庫區的數百棵古樹名木移植於此,如今已成了集休閑、觀賞、生態展示和保護等功能為一體的城郊森林公園。
近幾年,我省多個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相繼開工建設,水淹區大量古樹名木面臨被淹的境地,當地水利和林業部門為數千棵古樹名木開展了一場大遷移行動。如今,這些特殊“移民”長勢如何,又發揮了哪些作用?3月26日,記者走進多個承接古樹“移民”基地,了解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
搶救性移植保護水淹區古樹
我省境內有13萬株古樹名木,這些重要的自然和生態資源被譽為“活的文物”“綠色的化石”,具有不可再生性。
石虎塘航電樞紐位於泰和縣萬合鎮,是贛江上以航運為主,兼顧發電等其他效益的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與之相距100余公裡的峽江水利樞紐,則是贛江干流上一座以防洪、發電為主的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2012年,這兩大工程建設接近尾聲,即將蓄水運行,根據蓄水高程,吉安市的泰和、青原、吉水、峽江等縣區一些沿贛江的村落將成水淹區。就在這些水淹區中,有成群大胸徑的古樹,其中不乏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的珍貴樹種。
與此同時,江西洪屏抽水蓄能電站也在開工建設,在水淹區內,留存成群的古樹,除了數量眾多的樟樹外,還包括南方紅豆杉、柳杉、三尖杉等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共計3000余棵。
如何讓這些珍貴的樹木真正成為我省的亮麗底色和風景?經多方調研論証,當地水利和林業部門決定:對水淹區的古樹名木進行搶救性移植保護。
制訂一樹一策養護復壯方案
“這些都是很珍貴的樹種,所以各個環節相當謹慎。我們先期現場勘驗,制訂移植方案。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向上級爭取資金和自籌資金,在水利樞紐工程建成蓄水前,必須將它們遷移出來進行保護。”黃江建是峽江縣林業局野保站站長,當年他全程參與了峽江縣水淹區807棵古樹的移植。
黃江建說,由於古樟所在地屬沖積沙土壤,移植時不易帶土,加上損傷根系嚴重,移植難度較大。
峽江縣林業局與園林技術公司合作,選擇城郊水邊鎮武溪村一處荒山,作為古樹移植地。2013年1月至5月,從峽江水利樞紐水淹區移植來的古樹有807棵,大部分為香樟樹,最大樹齡300年以上。園林部門按照一樹一策原則,對古樹制訂養護復壯方案,以確保其成活率達到預期。
“移植經歷了4個月時間,動用了大量貨船、吊機、挖掘機、大卡車,通過水路和公路,將這些古樹請進香樟樹基地安家。”黃江建說,為解決澆灌難題,該縣架設了專用供電電路,鋪設了專用供水管道,每日兩次對園內樹木進行澆灌。
建成多個綠化景觀精品工程
走進峽江縣香樟樹基地,猶如進入植被豐富的原始森林。這裡環境優美,地勢開闊,空氣清新。據黃江建介紹,移植的古樹成活率達88.5%。近幾年,該基地40多棵古樹移栽至城區主干道,另有10多棵安家在該縣高鐵新區,成為城區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2014年,靖安趕在電站工程建成蓄水前,搶救性遷移出3000余株古樹名木,該縣鶴坪森林公園騰出620畝山地給遷來的810株樟樹“安家落戶”。如今,鶴坪森林公園成了一座以森林養生、休閑、運動為主題的城郊森林公園,吸引了眾多游客。
贛江石虎塘航電樞紐工程水淹區涉及泰和縣7個鄉鎮場、55個村,搶救性移植的古樹等達700多株,如今,泰和縣城已形成3公裡長,集綠化、觀賞為一體的香樟樹一條街。
目前,從水淹區移植的古樹名木已在“新家”落戶生根,成活率達到88.5%,它們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煥發出新的生機。(記者 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