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小吃”“蘭州拉面”……這些地域性極強的小吃,隨著當地人走南闖北在全國各處扎根並打響品牌。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南昌市一個鄉鎮,有幾千名農民也在全國各地開餐飲小吃店,靠自己的雙手打響了南昌特色小吃——瓦罐湯的名聲,並靠此創下了不菲的家業。
昌東鎮數千人靠瓦罐湯闖市場
“我們村裡有1000余人在外省開小吃店,主要靠瓦罐湯闖市場。”南昌高新區昌東鎮錢崗村村委會副主任劉海龍介紹,村裡以前從事燒窯的人員比較多,燒窯的工人經常從家裡帶來瓦罐裝好的米和肉,用窯灰來煨粥、煨湯,發現這種煨好的食品特別好吃,就有了煨湯的傳統。2008年前后,村裡有人在外地開小吃店,靠賣瓦罐湯年收入幾十萬元,吸引了不少村民陸續到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甘肅、浙江等地開瓦罐湯店,大多數都創業成功。“我們村裡有個安溪熊家村民小組,組內600余人,有400余人在外省開瓦罐湯店,有的已經開了10余家連鎖店,年收入幾百萬元。”
記者從昌東鎮了解到,2010年后,鎮裡10余個村,都有人在外省從事瓦罐湯行業,附近的南昌縣、青山湖區也都有人跟隨去外地開瓦罐湯店。
做小吃辛苦但也能致富
“別看是小吃,一樣能賺大錢。”滁槎村村委會副主任郭國亮說,滁槎村最多的時候有500余人在外省從事瓦罐湯小吃生意,受疫情影響不少人回了家鄉。“據這些回來的人講,在外面做瓦罐湯小吃,多的一年賺上百萬元,少的一年也有三十萬元。”
“我愛人和小孩也曾在外地開過瓦罐湯店。”中尚村村干部尚龍均告訴記者,他有18個堂兄弟,16個在外省開瓦罐湯店。
“我有10余家連鎖店,並注冊了自己的品牌。”在廣西南寧市開瓦罐湯店的熊思告訴記者,11年前他在親戚帶領下到南寧靠瓦罐湯創業,從一家小店逐步發展到連鎖店,年收入幾百萬元。
產業發展迅速卻難以抱團
一個鄉鎮有這麼多人從事瓦罐湯行業,為何沒有成立產業協會抱團發展?記者帶著這個問題,電話採訪了幾名在外省靠瓦罐湯創業的昌東鎮村民,得到的答復令記者有些意外。
“如果一條街上有一家沙縣小吃,其他做沙縣小吃的絕對不會在這附近再開一家來參與競爭,而南昌人要是看到這一街上瓦罐湯生意好,很可能到旁邊開一家。”在湖北從事瓦罐湯生意的劉先生說。
其他幾位外省創業較成功的老板也証實了劉先生這一說法。他們一致認為這種做法使大家心生芥蒂難以抱團發展,更別提像沙縣小吃一樣成立行業協會統一品牌統一管理。
這一現象已經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對於競爭的問題,政府不好強制干涉,目前還是以引導抱團發展,合理競爭的理念為主。”昌東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下一步,鎮裡准備以瓦罐湯產業為抓手,與這些外鄉創業者溝通交流,輸送青壯勞力到省外瓦罐湯店學習,再扶持他們創業,爭取在全國各地打響南昌瓦罐湯這一小吃品牌。
對此,高新區工商聯秘書長涂晨表示,昌東鎮從事瓦罐湯行業者不少,但各自發展,難以形成品牌集聚效應。“下一步,我們將在行業中散發調查表,征詢這些從業人員的意見,爭取推動促成行業協會成立,讓大家抱團規范發展。”(記者 蔡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