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與“塞翁失馬”(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

劉茜子

2021年04月08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敲下了郵件裡的最后一個字,我點擊了“發送”,這封帶著畢業論文申請表格的郵件被發送給了考試中心。我輕輕地舒了一口氣,回想起過去兩年半的求學生涯,計算著已經修完的課程,感嘆著初入學時的驚慌失措,看著兩年半的時間轉瞬即逝,如白駒過隙。就像席勒的詩歌所說,“時間有三種步伐,未來姍姍來遲,現在像箭一樣飛逝,過去永遠靜立不動”,時間的手在永不停歇地翻轉著,人生天地之間,指間洒下的光陰,點點滴滴的既是感觸,更是回憶。

時鐘倒轉,回到剛讀完語言班的那個春天,我還清楚地記得收到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時的興奮。那時,我開開心心地拖著巨大的行李箱,獨自跨越了大半個德國,搬到一個嶄新又陌生的城市,滿懷期待等待研究生生涯的開始。雖然在來之前也請教了同專業的學長學姐,但是面對馬上要開始的新學期,我依舊有些手足無措。

想來有些好笑,不僅不會自己做學業規劃,也沒有認真閱讀報到注冊時領到的新生手冊。當時的我,認為隻要跟著同學一起按部就班上課就足夠了,並沒有考慮過未來的發展和適合自己能力的課程。

在我第一學期興沖沖地跟著學姐們扎堆上了幾門課后,這樣“連象都懶得摸的盲人”的故事結局就是對著考試成績傻了眼。看著紅彤彤的“未通過”,我覺得自己肯定畢不了業了,跟父母視頻的時候我嚎啕大哭,這研究生的開始跟我想象的完全不同。

后來我冷靜下來,認真分析了自己出師不利的原因。除了從眾選擇的考試課程並不很適合自己以外,我還缺乏一個整體的學期復習規劃。首先,德國大學與國內大學在課程設置上並不一樣,德國本科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除了每個專業必修的課程外,還需要自己確定不同方向裡的選修課程,學校不同,選修課所佔比例也不同,學生一般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或安排相關課程。而在研究生階段,德國大學對專業內的方向細分更清晰。比如,以我的專業“企業經濟管理”為例,我需要在9個模塊中選擇2到3個模塊作為必修模塊,再選擇部分選修課程,之后完成考試,拿到學分。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課程並不是每個學期都開放,因此需要學生對自己的學期有非常明確的規劃,並且盡早開始課程注冊。我在最后一個冬季學期時對於一門叫作“社交網絡分析”的課程很感興趣,但由於教授在那個學期休了產假,下次開課最快是一年以后,已超出了我能考試的學期數,因此我隻能選擇別的課程。

有了最開始的慘痛經歷,在認真閱讀學生手冊之后,我痛定思痛,毅然決然地在第二學期申請更換了之前所選的必修模塊,選擇了自己感興趣和可以掌握的方向,並認真規劃了之后幾個學期裡每學期需要報名的課程。這一次,我終於培養起了做計劃的習慣,順利完成了所有考試。后來,我與關系好的德國同學聊天,才知道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要求自己做決定、做規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樣雖然最大程度保護了個性和獨立,但的確容易在孩子太小時,由於自己不懂、父母也並不干預而碰了不少壁。我身邊的中國同學多數與我一樣,孩童時期會在父母的幫助和建議下做決定,少走了彎路,但也少了些自己跌倒后再爬起的領悟和成長。

兩種教育培養模式各有千秋,側重點不同。對留學生而言,海外讀書經歷的重要價值之一,正是去體驗和感悟不同的教育模式。最初的不適應和“扎心”成績,也像是塞翁失馬,讓我找到了融合和拓展另一種學習方法的通路。

(作者系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留學生)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