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傳統與現代的交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呂品昌

2021年04月18日07: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陶藝,是古老的陶瓷工藝與現代藝術理念相結合的新興藝術門類。上世紀中葉,伴隨著時代發展和審美需求的提升,陶瓷工藝不斷突破傳統的實踐范圍和技藝范式,以突顯精神性和審美性的純藝術面貌進入現代藝術領域,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門類。如今,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嘗試陶藝創作,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觀念表達、跨界融合和藝術創新,為陶藝的表現手法、風格樣式,以及與之相關的燒制規則、藝術評價帶來一系列新變化。

恪守文化品格

中國是陶瓷大國。中國陶瓷文化一直被視為體現中華民族文明成就和精神風採的重要方面。現代陶藝所追求的精神性和審美性,在中國亦有深厚的文化基礎——中國陶瓷文化始終追求一種超越單純物用、兼重審美價值的精神品格。例如,青瓷推崇頗具人文性的“玉”的品質,以如玉勝玉、無飾為飾為至高境界,既提升了傳統陶瓷的美學追求,又為內在地促進現代陶藝的發展奠定了思想根基。正是在對精神內涵的追求中,陶藝跟隨整個手工藝生產“藝術化”的趨勢,迅速走向純藝術創作領域。

中國現代陶藝創作從以形式美為准則,到融入哲學理念,一步步拓展,出現許多分支流派,如實驗陶藝、觀念陶藝、學院陶藝等。創作者極富才情的藝術創造,賦予陶藝新的藝術生命和審美取向。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現代陶藝不免受到西方現代陶藝創作理念的影響,如強調個性和現代審美表達,改變了傳統陶瓷的形態、釉色、燒制規則,但並沒有照搬西方,而是一直注重突顯自身的文化品格。隨著陶藝理論研究不斷深入,陶藝家對陶藝的民族藝術特質逐漸有了更理性的認識,在創作觀念上呈現兩種趨勢:

一是重新認識傳統“器物”精神。中國歷來講究“器以載道”,通過器物形態語言表達特定的藝術趣味和美學追求。保持對“道”的堅守,也保証了中國藝術精神的傳承。所以,陶藝不必刻意突破“器”的制約。

二是對傳統陶瓷工藝的再探索。技與道、實用與審美、傳統與現代,都是辯証的統一體,正如一件有著審美性的陶藝作品,並不會因為具有了實用性而損傷其藝術價值。現代陶藝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深度發掘陶瓷工藝的潛能,如發掘“火”的美學創造潛能,即充分發揮燒造工藝的創造性﹔更大程度地把握和利用“泥”的特質,讓泥的流動性、柔軟性、鬆弛性、溫和性、敦厚性等,更具審美特質。

煥發時代活力

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陶藝進入了轉型期——不僅是新老藝術家的交替,也包括藝術觀念、審美取向和創作思想的轉變。如今,陶藝與繪畫、雕塑、裝置等藝術形態相互融合,全方位地介入當代藝術創造。一大批勇於探索的陶藝家和跨界藝術家,以嫻熟的技藝、開放的心胸和敏銳的藝術感覺,賦予陶藝新的生命力,奠定多元發展格局。

一方面,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展覽十分活躍,為陶藝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許多陶藝家在日益頻繁的學術交流、展覽活動中得到啟迪,借鑒新的藝術創作觀念和表現形式進行陶藝創新,在國際舞台贏得贊譽。一些創作者甚至在變形、開裂、氣泡、淌釉、失透或蒸染等一系列與燒造相關的形態缺陷中,發現和發展富有審美價值的陶藝語言,豐富造型、加強表現力。盡管有一些創作並不十分成熟,卻也展現了陶藝活躍和多元的發展態勢,顯示出創作者對陶藝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認識上的深化。

另一方面,陶藝越來越受到各界藝術家青睞,各地的畫家、書法家、雕塑家等來到景德鎮陶溪川——以陶瓷文化為主體的創意園區,進行藝術創作。他們以活躍的思維和獨特的視角,將其他藝術門類的美感融入陶瓷藝術創作之中,拓展了陶藝表現空間,進一步推動了現代陶藝的融合創新,為其注入新的美學意蘊。

整體而言,目前的陶藝創作大體呈現兩種狀態:一種風格比較穩健,內容形式多遵循陶瓷工藝的傳統規范和經典樣式,創意側重對當代情懷的寄托和對超然境象的營造,同時追求高品質﹔一種風格比較豁達,手法造型凸顯廣採博取的綜合性和不囿成規的實驗性,同時在立意方面更加貼近當代文化思潮。

提高原創能力

陶瓷是世界通用的藝術語言。今天的中國現代陶藝,當以高品質的原創作品參與當代文化建設,在國際舞台彰顯中國文化精神。

陶藝的高品質發展,要在最大程度利用和把握陶瓷媒介特性的基礎上,塑造更具審美表現力的豐富而新穎的形象,適應當代審美需求。這也正是陶藝界當下進行的學術思考與面臨的創作瓶頸。近年來,中央美術學院受文旅部委托策劃了“志合山海——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展”等國際展﹔在中央美術學院陶溪川美術館主辦了一系列專題展覽,如“推衍”“物的邊界”“回歸與再造”等,基本都是圍繞中國陶藝如何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主題進行的嘗試與思考。這一系列展覽,不僅是文化藝術觀念的交流,也是中國陶瓷文化的再發掘,展現出陶藝的時代活力。

近年來,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得到加強,中國現代陶藝整體創作面貌悄然發生著根本性變化:一是模仿國外藝術的“拼盤”“亂燉”現象減少,本土藝術風格凸顯。陶藝創作起步階段,模仿和借鑒的痕跡明顯,在藝術表達上不免有些空洞。如今,具有時代審美和個人風格的陶藝作品不斷涌現。二是各藝術形態在陶藝上的嫁接、生搬硬套減少,陶藝本體語言特征凸顯。不少陶藝家是“跨界”“轉型”而來,自帶本業創作習慣,因此許多陶藝創作表現出明顯的本源藝術特征。隨著創作者對陶藝本質的進一步探索,“與泥土對話”重新成為陶藝發展的原動力。三是除了對單一材料的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媒介的結合與運用成為當下陶藝創作的新風尚。

還應看到,時下陶藝展覽數量雖多,但往往在學術定位、學術提升上做得不夠,有必要進一步增強陶藝理論研究、提升陶藝展覽學術性,進而以研究帶動創作,提升作品藝術水准。

不論形態如何變化、美學意境如何拓展,堅守中國文化精神、突出藝術本體語言特性,是中國現代陶藝不變的創作准繩。脫離民族文化根基的藝術,不可能在國際舞台站穩腳跟﹔一個不理解民族文化精神的藝術家,也必然得不到廣泛認同。立足本土,在汲取傳統藝術精髓的同時,拓展國際視野,運用現代科技,傳承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國現代陶藝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作者為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校長)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