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成為鄉村“最美風景”

——婺源縣傳承弘揚家風家訓的報道(下)

祝學慶 余燕

2021年04月18日07:58  來源:江西日報
 

婺源縣汪口村的治安為什麼這麼好?鄰裡之間如何能做到和睦相處?村裡每年走出去的大學生為什麼那麼多?

記者蹲點採訪時獲悉,這與該村的尊師重教傳統密不可分,也是歷屆村黨支部開展傳承弘揚家風家訓活動的成效體現。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讓農民鼓起口袋,同時也要讓農民展現新的精神風貌。婺源縣充分挖掘整理、用好用活當地豐富的家風家訓文化資源,在傳承弘揚家風家訓的實踐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讓黨員干部、村民理事會和“五老”群體作示范,共同培育文明鄉風、淳朴民風,以好的鄉風民風助推鄉村振興,讓人成為鄉村的“最美風景”。

黨員帶頭弘揚優秀家風家訓

4月6日,記者在汪口村黨支部副書記俞學志家看到,家訓牌上寫著“職業當勤、崇尚節儉”。他告訴記者:“黨員干部的家訓要體現‘廉能’二字。我們既要配得上這個家訓,更要用實際行動傳承弘揚家風家訓。”2017年6月24日,一次特大洪水讓村口的河水暴漲,不少農房被淹。危急關頭,黨員干部第一時間沖在最前線。當天早上,俞學志帶領村干部共轉移50多名老人和殘疾人,無一人傷亡。

“家風家訓的挖掘和傳承,不能完全依靠村民自覺,村黨支部一定要扛起這個責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干部要積極作為、以身作則。”據汪口村黨支部書記俞友偉介紹,該村成立家風家訓文化傳承挖掘功能型黨小組,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通過長輩口傳、家人共議和黨小組統籌的形式,共同對傳統家訓進行搜集整理、梳理完善,總結提煉了68條既符合時代特色、又貼近群眾生活的好家訓。

黨員干部帶頭,村民廣泛參與。該村黨員干部帶頭認領“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等家訓,簽訂家風承諾書並張貼在公共場所,接受村民監督。村民根據家庭情況認領張貼家訓,並承諾日常行為規范要與所領家訓保持一致。此外,村裡經常以文化講座的形式傳承弘揚家風家訓,推動村民移風易俗。設立“好人榜”,動員村民積極推薦身邊的好典型,促進家風家訓與村風民風相通互融。

通過黨支部引領和黨員干部示范,一批又一批好家風傳承者紛紛涌現:83歲老裁縫俞廣攀,廳堂牆壁上不挂廣告挂家訓,一家50多口人和睦團結、其樂融融﹔村民俞泮興、俞志涵分別設立“泮興獎學金”“志涵獎學金”,用實際行動弘揚尊師重教傳統﹔70多歲的俞韻梅悉心照料百歲母親,成為當地的一段佳話……汪口村村風民風一年更比一年好。如今,汪口村不僅是一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更是遠近聞名的無小偷、無違法犯罪、無賭博吸毒、無上訪、無鄰裡糾紛、無家庭矛盾、無輟學現象的“七無村”,全村300多人從事與旅游相關的工作,鄉風文明成為該村旅游產業長足發展的關鍵。

由於有黨支部引領、黨員帶頭、“五老”人員熱心參加,汪口村家風家訓建設成效明顯。如今,這一經驗做法已在全縣范圍內推廣,172個行政村的8萬多戶村民還晒起了家訓。

鄉村“五老”積極發揮示范作用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3月25日,81歲的退休教師俞保森來到汪口小學,給這裡40多名四年級小學生上家風家訓課,告訴他們從小就要懂得珍惜糧食。這是俞保森兩周一次的“例行課”。除了41年來堅持給村民們寫天氣預報,俞保森還擔任村裡農家書屋的義務管理員,引導孩子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要把家風家訓傳承好弘揚好,光靠村‘兩委’的黨員干部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做法是積極發揮好村民理事會和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戰士、老專家等‘五老’的作用。”俞友偉告訴記者,村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讓好的家風家訓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成立“家風家訓學堂”,聘請熟知村情典故的老黨員、老教師,以講故事、話村史的形式,對青少年進行家風家訓教育﹔選聘一批“五老”人員對家家戶戶的家訓內容落實情況進行監督,讓村民之間互相鞭策、相互促進。目前,汪口村常年有20多位“五老”人員活躍在家風家訓的傳承工作中。

不僅在汪口村,在婺源其他鄉鎮,“五老”人員也積極投入傳承弘揚家風家訓的實踐中:秋口鎮李坑村“五老”人員將優秀家風家訓融入村規民約,起草獨具特色的“李坑村22條”,內容涵蓋養生河管理、環境衛生“門前三包”等,促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推動了當地的“寫生游”產業發展﹔沱川鄉中學老教師潘寶興發揮自身優勢,讓家風家訓進課堂,同時還積極宣傳推介家鄉美景,義務到村庄巡邏……進入新時代,該縣充分挖掘整理、用好用活當地豐富的家風家訓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讓黨員干部、村民理事會和“五老”群體起示范作用,培育文明鄉風、淳朴民風,讓人成為鄉村的“最美風景”。

依托蓬勃發展的旅游產業,如今,婺源廣大農民的腰包鼓起來了。更重要的是,村民們不僅“晒”出好家風,更在相互帶動中“潤”出了好鄉風,全縣無刑事案件、無重大治安案件、無村民犯罪和無村民越級上訪的“四無村”逾九成。游客來到這裡,不僅能賞花看戲、游山玩水,還能通過家家戶戶晒出的家訓牌,感受濃郁的鄉風文明。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我們把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作為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的有效抓手,讓鄉風文明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婺源縣委書記吳曙表示。(記者 祝學慶 余燕)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