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飽含詩意的“鸕鹚煙雨”景區聯橋、游覽非遺傳承的三石竹藝博物館……點綴在“一江兩岸”生態走廊的特色項目,為春日裡的湘東區增添一份詩意。4月20日,萍鄉市第35屆谷雨詩會活動就在富有詩意的採風中開始。
谷雨詩會是以吟詩的形式歌頌春天、贊美生活的一項傳統文學活動,在國內具有廣泛影響。
“斯為綠水峽山,於湘贛要關,東西通衢,經三五載氣貌鳴箭,舊地靈開。看七彩葡萄、廣寒紅樹、鷺絲煙雨,且是天開圖畫,與我賦詩。”一首首描寫湘東的詩詞在詩會上呈現,用生動的詩句帶觀眾感受湘東發展的勃勃生機。
“鸕鹚煙雨”看生態湘東
“江口廊橋,鸕鹚徑自雲煙裡﹔新村棧道,楊柳悠然水墨中。”走進世外桃源一般的江口村,一架聯橋橫跨萍水河兩岸,橋名“鸕鹚煙雨”。在藍天白雲下,岸邊的花草相映成趣,微風拂過楊柳,讓人心曠神怡,一閣一對聯,一步一寸春。
這座橋的美,美在詩意,更美在生態。據了解,湘東鎮以“鸕鹚煙雨”景觀聯橋為中心,開展萍水河鄉村振興示范工程建設,項目全線約8.5公裡,通過建設河道防洪堤、打造城市綠道、實施水生態系統修復等工程,提升萍水河沿線防洪安全,並建設20公裡的“一江兩岸”生態走廊,全方位立體化提升農村宜居環境。同時,大力發展農旅產業群,包括海綿城市植物培育基地、江口村油葵花卉種植基地等項目,對發展當地農旅產業、增加當地居民收入產生巨大的帶動作用。
瓷胎竹編看產業湘東
瓷胎竹編是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有著“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特點,是湘東區宏揚傳統文化、發展傳統產業的重要內容。
參觀三石竹藝博物館,工匠們捏著直徑僅有零點幾毫米的竹絲在瓷胎上編制的場景,讓每一位參觀者驚嘆。“要做到將千萬根細軟到幾乎沒有骨力的竹絲依胎成型、與瓷器嚴絲合縫,除力度大小的精准拿捏外,也需要工匠們心無旁騖,是一種雙重考驗。”江西省手工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瓷胎竹編第五代傳承人張三石介紹。
近年來,湘東區以瓷胎竹編為重點,基於竹、蘆的種植,發展農業生產。並培訓手工藝人,推廣竹、蘆葦編制品,修制特色廊橋、棧道,發展竹、蘆制造業。同時,大力打造以竹、蘆、瓷為主題的民宿、農家樂,形成特色旅游觀光、農耕體驗項目,不斷延長產業鏈,打造大型休閑度假品牌。將依山傍水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連線成片打造出了13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和一批示范項目。
零799藝術區看文化湘東
坐落在湘東區江口村的零799藝術區,四周盡是美景,近萬平方米的工作室、展廳充滿藝術氣息,還有眾多國內知名畫家和萍鄉本土藝術家共同入駐,在此進行藝術創作和交流,誰又能想到這裡之前是一座荒山呢?
據悉,為更好地發揮藝術家聚集而產生的“集場效應”,通過藝術家的創造力和影響力,提升湘東的文化軟實力。湘東區委、區政府統籌多方力量,在保質量保工期的前提下,打造出了這一片風格獨特、學養深厚的藝術家園。每天來零799藝術區參觀、學習、交流、寫生的人絡繹不絕。
“這裡環境相對來說比較安靜,而且聚集了一批藝術家,大家可以經常在一起溝通、交流,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創作基地。”工作室裡正在給學生上課的陳鋒說道。
下一步,湘東區還將緊抓藝術文化建設,將零799藝術區建設成一個集藝術展示、人才培訓、文創開發為一體的綜合體,吸納更多的人氣,推動湘東區鄉村振興示范引領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萍鄉文化藝術的新地標和嶄新名片。(徐文、周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