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曳多姿 墨色淋漓

——簡談王鐸《憶過中條山語》的臨摹與學習

2021年05月07日15:45  來源:江西日報
 

王鐸(1592—1652),字覺斯,明末清初的著名書畫家。明代天啟二年進士,入翰林院,后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降清后被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由於成為貳臣,一直被人貶損,包括其書其詩。但隨著時光的流逝,他的書法在近百年受到很大的推崇。林散之贊曰:“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后第一人”。日本更有“后王勝前王”之語。

王鐸行書《憶過中條山語》立軸(圖①),作於崇禎十二年,正值晚明戰亂紛擾之時。生逢亂世,王鐸曾自述每次作書,稍微寫了幾個字,就因事務而打斷。盡管如此,在創作上,他由於正值盛年,這一年他創作了很多作品。這件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尺寸大,高2.53米,寬0.55米,綾本。筆者在臨摹的時候,將其臨成了六尺整張的作品(圖②),由豎條變成中堂,所以對其款式有所改變。王鐸臨摹古人,也經常做各種各樣的改變。

王鐸行書《憶過中條山語》在藝術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單字中軸線上的變換。林散之先生說:“王覺斯東倒西歪,但你學不像。他有氣勢,上下勾連。”這充分反映了王鐸書法的特色與難度。

作品從第一行“予年十八歲”開始,每一個字的中軸線就不斷地進行移動和變換,搖曳多姿,至第二行“堯封多蔥郁之氣”,更是達到了創作的高潮,字形變幻莫測,連綿生動,墨色淋漓,酣暢至極。第三行的“帶中”兩個豎畫,“帶”字的豎畫穩穩收住,而“中”字的豎畫輕快甩出,兩個字,一收一放,互為映襯,真乃絕妙。

王鐸書法這種搖曳多姿的特點,跟他的內心和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是分不開的。他在創作上一心要突破文征明和董其昌那種纖細優雅的姿態,在藝術上追求雄、厚、大、拙,所以其作品呈現出豐富的跌宕之勢以及墨色的淋漓變化。他的探索在當時來說,無疑具有先鋒和前衛的意義。但是由於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文征明和董其昌那種書風,形成了審美定式,所以知音寥寥。他在臨帖手卷中跋雲:“予學書三十年,鮮遇知己,每有知希之難。”

筆者在臨摹創作時,一方面注意王鐸字形的特點,另一方面就是注意王鐸這種搖曳多姿的軸線方法,並輔助以墨色的淋漓變化,強化力量與雄厚之勢,並用墨色制造線條與塊面的對比,產生一種強烈的節奏感。

筆者在創作中發現,運用軸線的這種移動變化,會給作品帶來很多新鮮的感受,盡管這種方法已經是王鐸常用的方法,但是我們現在運用起來,絲毫不覺得陳舊,反而還有一種別樣的新鮮感,說明王鐸具有超前意識。他作品中墨色的變化,更是保持線條厚重和力量的重要方面。(李良東)

(責編:羅娜、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