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筆者來到豐城市梅林鎮譚城村謝家組,放眼周邊稻田,一片片綠油油的秧苗長勢喜人。
“今年的田好種!現在村裡搞了高標准農田建設,又重新分田到戶,成片連在一起,全村都把田種起來了,不浪費土地,會有好收成啊!”今年64歲的村民謝海亮站在田岸上,望著自家稻田裡的綠苗,嘴角上揚,矗立許久。
由於以前的田大小不均,分布散亂,加上大部分靠近水渠,雨季常被淹,兒子兒媳又常年在外打工,謝海亮家裡田地就這樣撂荒了好幾年。談到多年后再次耕種這件事,謝海亮給村部豎起了大拇指。
事情還得從村裡來了位當“董事長”的村支書說起。
心系家鄉,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我來了就有這個思想准備。”2021年2月1日是謝學軍在譚城村委會上任的日子。身為南昌市澄湖教育集團董事長、梅林商會的會長,他講述著他來村裡任職的初心。“一種家鄉情懷。父親是一名孤兒,吃百家飯長大,在大隊的幫助下入黨成家立業。我是土生土長的譚城謝家村人,從小受父親影響,聽黨話,感黨恩。家鄉這兩年發展緩慢、變化小,回來也是報效家鄉,為村裡做點實事。”
剛上任的幾天,村民們便迫不及待地成群來到村委會反饋重新分田到戶的訴求。原來,謝家組上一次分田到戶還是30年前。幾十年來由於婚嫁、外出、遷徙等各種原因,各家各戶人口變動,集體土地卻一直未根據實際村戶情況重新分配。尤其近兩年,村周邊搞鄉村旅游開發,譚城村村書記空缺,村小組長更換,重新分田到戶成了譚城村村民急難愁盼的心頭事。
謝學軍對全村集體土地進行了摸底,發現不少耕地撂荒嚴重,高標准農田改造后,小田變大田,重新分配集體土地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的將耽誤今年春種。
為了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滿足村民心願,謝學軍對全村田地和人口進行摸底,分析農田土壤質量、地理位置、水源灌溉等因素,帶領村委和村理事會商議,決定先分早稻田,再分晚稻田,對旱地荒地、菜地收為村集體所有,壯大村集體收入,用到公益事業中去。在分田到戶的過程中,制定分配方案:戶口在村部,優先按人口數全額分配﹔當兵服役的全額分配﹔戶口外遷但未進入國家企事業單位的按半數分配﹔外嫁女不參與分配。通過2次村民大會、2次村民理事會,集體評議后,全體村民簽字后公平抽簽。
心為民,民擁之。面對工作中遇到的阻力,謝學軍堅定地說,“大家充滿著期待,也很配合我的工作,讓我更加有信心的去做好。”
3月12日到3月26日,僅兩周時間,譚城村謝家組568畝適合耕種的良田分為812個簽,全部分田到戶﹔其余荒地、菜地70多畝歸為村集體,謝家組30年來的未分田到戶的困局終於得以解決。
知行合一,用情用智發展經濟
“我是個死要面子的人,當書記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擔當和責任!”為了把村部工作做好,謝學軍把教育集團的管理工作交付給妻子,自己則沉下身心、深入群眾,沒事就到村裡走走,與大家拉家常,破解隔閡,了解民情民意。“沒有實現初衷,帶領群眾致富,把人居環境提升,增加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我都不好意思坐在這個位置。”
面對比意想中還要繁雜的村務村事,謝學軍向筆者展示了他辦公室桌上的理論法寶,“黨史學習教育給了我農村工作很大的幫助,裡面有很多共產黨人的革命工作經驗,值得思考和學習。”
駐村已滿百天,謝學軍也逐漸將黨史學習教育落實到為民辦實事當中去。他准備以教育為引領,從精神上引導村民,改變粗蠻解決問題的方式。正計劃結合譚城境內有中國愛情花卉小鎮的獨特地理優勢,以發展鄉村旅游為切入點,將產業項目延伸到村裡,集鄉村旅游+經濟種養殖+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一體,促進譚城鄉村振興。(熊佳鳳)